【东看西看】薛澜:如何有效管理中美科技竞争?
中新经纬 | 2022-04-17 19:35:23

  中新经纬4月17日电 (王蕾)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在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措施阻碍中美科技创新合作,于己不利,于全球不利。当前是中国对全球知识创造和新产品、新技术供给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美需要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框架有效管理中美科技竞争。

  薛澜表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中,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1985年开始对科技体制进行了多轮改革,并且加强国际合作,购买专利费用逐年增长,目前仅次于美国,

  “可以说,我们取得的科技进步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大红利。”薛澜说,但中国创新能力仍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中国每年论文发表量非常大,但在全球顶尖的1%论文里和美国差距依然较大。再比如,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贸易逆差非常大,且当前高端芯片进口被美国“卡脖子”。

  “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跟美国到底是朋友、竞争者还是敌人?”薛澜说,“以往中美在科技领域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近年在高科技领域却变成了竞争者,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阻碍中美科技创新领域合作和交流。但恰恰由于过去这些年我们取得的成就,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可以说现在正是中国能够提供更多贡献的时候,不管是对全球知识的创造,还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供给,中国都可以作出更大贡献。”

  “全球知识生产、全球创新方面,中美实际上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是非常深入的,美国限制这种合作,的确是于己不利,于全球不利。”薛澜说,中美科技合作中,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中美合作的论文已占到美国论文总数的10%,占到中国的近12%;在电机工程领域,中美合作占美国发表论文的30%,比例更高。人工智能领域合作论文占到美国的18%。

  在竞争既成事实背景下,下一步如何有效地管理中美科技方面的竞争?薛澜表示,目前情况来看,在中美科技领域已有了一个管理竞争的基本框架:第一象限是科技进步会加强国防能力和经济能力。第二象限创新是对国防有帮助的,但是对于经济帮助不大,冷战期间曾经出现过“巴统协议”,后来被《瓦森纳协定》替代,这类限制实际上目前已经存在了。第三象限主要是对经济有用的技术,WTO、TRIPS和商会也有一套管制规则,对经济有帮助,但对国防领域是否有帮助,有相当不确定性,类似于人工智能等。

  “分成几个象限,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不管怎么说,在中美竞争情况下,拜登继续对中美科技的限制、打压,其实对谁都是不利的,应该要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框架去进行有效管理。”薛澜说。

  薛澜建议,首先,要重新建立包括政府、智库、研究机构、高校等在内的多方面对话渠道和平台。

  其次,管理中美科技方面的竞争,要寻找并参考可供借鉴的经验。

  再次,建立竞争边界,尽最大可能降低科技竞争对全球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然后,应采取措施降低目前的相互不信任,重新建立信心。如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以往有合作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最后,特别关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全球治理。

  “中美两国作为两个科技大国,应该有责任共同合作,建立有效科技治理框架,为人类福祉提供保障。”薛澜说。(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杨京川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东看西看
东西方热点剖析
点击收获此专辑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