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兵:理财公司要将客户资产保值增值放在首要位置
中新经纬 | 2022-05-16 16:44:36

  中新经纬5月16日电 (王蕾)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后,站在2022年新起点,银行理财业净值型产品占比已达约93%,“三重压力”下如何更好应对净值波动,农银理财总裁段兵在接受中新经纬研究院专访时表示,理财公司应坚持系统规则化的组合管理基本方法论,运用科学的组合管理和资产配置技术,平抑市场波动,降低不确定性并挖掘价值。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启航之际,理财公司要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养老产品管理能力,与母行实现协同发力,以综合化、集团化能力寻找优质资产并实现目标业绩基准。

  段兵分析,理财公司高质量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产品的运作目标是实现业绩基准还是追求市场相对排名的挑战;二是资管新规鼓励投资标准化债权资产与该类资产市场容量不足的挑战,在一段时间内理财公司面临着结构化的资产荒问题;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系统建设的挑战。

  段兵表示,面对新征程,理财公司要明确战略目标和价值定位,在做大、做强、做久的同时,助力利益相关方实现价值创造,要始终将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放在首要位置。相信各家理财公司经过差异化发展,将出现一大批从规模上、能力上都能和国际最先进资管机构对标的大型中资资产管理机构,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新经纬研究院:2022年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可以说是新起点,新征程。三年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29万亿元,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净值化转型后,未来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的最理想图景和标准是怎样的?

  段兵:自2019年各家银行纷纷设立理财公司以来,经过约3年改制和转型发展,理财公司已成为中国资管行业重要力量。资管新规过渡期已于2021年结束,2022年是银行理财完全按照新规要求进行运营的第一年。站在新的起点,理财公司也开启了新的征程。各家理财公司都在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最重要的要素是两个:一是战略目标,二是价值定位。战略目标主要解决要把理财公司做成一家什么样的企业的问题;价值定位是指理财公司为谁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的理想图景和标准的问题。

  关于目标,尤其是大型银行的理财公司的目标,就是做大,做强和做久。

  所谓做大,就是要有一定规模,管理资产规模要达到一定量级。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金融业资产版图中,2021年末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44.76万亿元,资管业尽管有很大发展,但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相比,差距在拉大。所以理财公司必须要做大才谈得上发展。

  所谓做强,就是理财公司要具有市场竞争力。一个主要衡量指标是能否持续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收益。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理财产品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2022年一季度股债双杀的情况下,累计为投资者创造的收益达到2058亿元。可以说,银行理财为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和促进共同富裕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所谓做久,就是要稳健经营,做到基业长青,而不是若干年后,由于经营不善而出现问题,乃至破产或者倒闭。这要求理财公司始终把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放在基础性位置加以对待。

  价值定位就是理财公司的经营发展要对利益相关方实现怎样的价值。实际上,每一个理财公司都应该为社会贡献力量,为客户创造回报,为股东创造利润,为员工造就前途,与合作伙伴共赢。只有与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战略目标。值得强调的是,在所有价值定位中,要始终将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只有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可预期的投资回报,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努力实现产品业绩基准,投资者才会愿意将资金委托给理财公司进行管理。如果投资者不相信理财公司能带来收益,就不会购买理财产品,那么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中新经纬研究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哪些?

  段兵:关于发展机遇,大家讨论得很多,结论也很清晰,就是在财富管理大发展的进程中,理财公司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我主要谈谈理财公司面临的挑战。

  一是产品运作目标是实现业绩基准还是追求市场相对排名的挑战。在成熟资产管理行业中,业绩基准是进行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基本遵循。资管机构发行产品时会非常慎重地选择业绩基准,也会将实现业绩基准作为产品运作首要目标。但当前国内资管行业的各类机构与产品业绩排名盛行,排名的规则也不透明,一些资管机构还特别看重排名甚至与考核挂钩。理财公司也面临着机构与产品业绩排名的困惑。所谓排名,一般是一些做排名的机构选取若干支产品或若干个资管公司,在规模、产品实际业绩上取前几名或前几十名进行排序,但是并未考虑产品本身特征、业绩基准、组合风险、时间跨度等关键因素。这种排名盛行且资管机构还非常重视的环境下,不但会使资管机构管理产品时不是去实现业绩基准而是去追求市场相对排名,还会误导投资者。因为排名靠前的产品在将来并一定能继续实现较好的业绩。我们认为,对于理财公司而言,要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和风险偏好来设计产品和业绩基准,避免盲目跟随或模仿,真正对投资者负责,而不是追求市场相对排名、盲目追求过高收益,让客户过度承担风险。

  二是资管新规鼓励投资标准化债权资产与该类资产市场容量不足的挑战。资管新规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配置有一些限制,例如不允许期限错配,比例限制等,资管新规允许每支产品配置50%以下的非标债权资产,整个公司的非标债权资产配置上限是35%,但从近两年多实际情况看,多数理财公司的非标债权资产配置比例在5%~10%。这种条件下,没有非标准化资产配置之后,就要转向标准化资产配置。现在看来,理财公司面临着标准化资产供给增加速度落后于产品规模增长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逻辑主要是:理财规模增长主要是投资者把资金从商业银行负债端转移到理财产品端,当客户资金以存款形式存在时,商业银行可以用相应的贷款等资产与之匹配,但当投资者把资金从商业银行负债端转移到理财产品端之后,如果资产端又没有相应的非标资产配置,就必须要有标准化资产的增长。长期来看,这种情况对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不利,既不利于资产合理定价,也不利于资产管理行业产品收益增长。同时,由于理财公司在股票投资方面能力尚待提升,还难以大规模配置股票资产,而且股票市场当前表现也尚不能为理财资金带来可持续回报。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理财公司面临着结构化的资产荒问题。

  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系统建设的挑战。人才与科技系统是打造理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专业化运作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而人才正是当前理财行业最稀缺的资源。与此同时,理财子公司运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强大的IT系统支撑,先进的资产管理科技信息系统已成为理财公司竞争能力的壁垒。这个挑战是内源性的,是公司内部的,要通过设计相对市场化的机制加以解决。

  中新经纬研究院:如何看待之前备受关注的银行理财多支产品破净引发的热议?未来在经济依然面临“三重压力”下,会不会有最终变为实际亏损的风险?净值波动是否会成为常态?广大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段兵:投资者往往能接受投资基金损失,也能接受自己投资股票亏损本金,但难以理解和接受投资理财产品可能遭受损失的情况。这可能与投资者习惯资管新规前的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相对固定的收益有关。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投资的资产不需要按照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重估,净值不会波动,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获得固定时间价值。但是在新规条件下,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之后,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债券、股票或基金等资产获得收益,然后把收益扣除一定费用后以产品净值增加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但当配置的资产价格下跌时,产品净值不但不会增加,而是会减少,表现为净值回撤乃至低于面值的情况,即所谓“破净”。

  理论上,只要理财产品投资的资产按照市价进行重估,则所有理财产品都有破净可能性。只不过不同理财公司的管理方法和能力有差异,因而不同理财公司的产品的市值变化会有差异,管理方法科学和能力强的理财公司产品表现较好,因为其会采用多元化资产配置和各种组合管理技术降低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同时通过择时择券挖掘价值实现资金增值保值。

  2022年初以来,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升级,国内疫情发生频次有所增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多重因素引发金融市场波动加大。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时代,第一季度就正面迎击本轮市场超预期调整,这对于理财公司和尚未扭转“银行理财产品即刚兑”认知的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考验。但从实际业绩表现看,银行理财较好地承受住了压力。

  年初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变化率整体优于同类公募基金。对标同类公募基金产品看,现金管理类、固收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体现得相对明显,这与理财公司在固收类资产投资优势相符,而权益类产品与股票型基金表现则基本相当。从回撤情况看,一季度全市场回撤幅度大于5%的理财产品只有300多支,占回撤产品总数2%,占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数不到1%。一季度有2000多支理财产品破净,主要集中在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大部分属于“阶段性破净”。

  对于净值波动,各家理财公司都主动积极应对,牢记普惠责任,坚持为客户创造收益的核心价值观,力争通过实现相对稳定的绝对收益,持续为客户创造正向财产性收入。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理财产品和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一样,只要市场发生变化,资产价格变化就会反映到产品净值中,形成投资者看到的自己投资的产品净值波动。但普遍来说,相较其他类型投资,理财产品风险相对较低,配置资产以固收类资产为主,损失和净值回撤幅度远远低于股票或股票型基金。

  中新经纬研究院: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备受关注,给银行理财、保险、基金等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提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随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商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养老金融业务,并且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整改措施。您如何看待银行理财更好参与养老金建设?

  段兵: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确定首批“四地四家机构”的试点机构;2022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将养老理财试点范围扩展为“十地十机构”。试点地区扩大到“北京、沈阳、长春、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青岛、深圳”十个地方。试点机构扩大到“工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十家。已开展试点的4家理财公司,单家规模上限由1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新增的6家理财公司,单家规模上限为100亿元。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已经有16支养老理财产品顺利发售,16.5万投资者累计认购420亿元。未来银行理财将积极对接新出台的制度规范,在为中国养老金融制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参与养老市场的能力,拓展市场份额。

  理财公司发行养老产品相对其他机构而言具有优势,一方面可以基于以往经验优势,采用降低费用、更稳健的动态资产配置方法等,为养老产品投资者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另外一方面理财公司大多数都是银行全资子公司,有责任和义务把理财产品做好。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基本上也是银行的重要客户,对银行非常信任,银行也会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方面发挥综合化、集团化的合力与优势,尽可能找到相对较好的资产实现理财产品目标业绩基准。

  总体而言,养老金融市场前景广阔,银行理财试点参与养老理财产品的市场规模会有很快的增长。前期试点来看,投资者购买养老理财产品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银行理财应积极参与,为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为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贡献理财的一份力量。

  中新经纬研究院:当前,银行理财依然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主力军,那么在资产管理行业格局中的地位,应该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有怎样的差异化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段兵:中国理财市场非常大,发展潜力也非常大。不同资管机构在目标客群、风险偏好、收益特征方面均存在差异化定位,共同满足不同居民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资管机构,银行理财天然继承了银行的“普惠”基因,承担了更多稳健投资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坚持将实现绝对收益作为投资目标,注重集体智慧和整体合力,立足母行集团的客户和渠道销售优势,发挥在固收类和非标资产投资以及风控能力方面的相对优势。

  与此同时,也将与各类资管机构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一方面,银行理财与其他资管机构在客户开发平台、产品代销、投资顾问、智慧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与基金、券商、信托、保险资管等非银资管机构的FOF、MOM、投资顾问等方面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类机构独特优势,不断增强理财产品竞争力,提高理财服务水平。

  在推动资管行业发展的同时,理财公司还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有效对接实体企业融资需求,助力共同富裕。实际数据来看,2021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这些理财资金全部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运作,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对接实体企业融资需求2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社融规模存量的8%;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200亿元,投向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扶贫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2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万亿元,累计募集ESG主题理财产品超600亿元,募集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等社会责任主题理财产品超600亿元,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在所有资产管理公司中,理财公司最大的特点是要和母行联动,一起服务好银行客户、投资者,服务好实体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责任编辑:董湘依

思想慧
汇集学者智慧
点击收获此专辑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V观财报|错字太多!西藏珠峰收警示函,一篇公告董秘四个名字
  • 上汽集团原副总裁陈德美被查
  • V观财报|海马汽车一季度净利降超六成 汽车销量减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