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碳达峰、碳中和是科技创新的竞赛
中新经纬 | 2021-05-28 15:10:46

  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28日电 题:《李俊峰:碳达峰、碳中和是科技创新的竞赛》

  作者 李俊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每个国家和企业都不应该落在后面,不应该过分强调它的困难,因为这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就像每个人考大学一样,我们奔着一个目标考一所好大学,虽然有困难,我们也一定要考这所大学,而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强调困难,而不去做。

  另外,在行动过程中,办法总比困难多。20世纪80年代我就做过中国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当时我预测中国需要5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被质疑。现在还没到2050年,我们马上就要实现5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量。所以,谈未来的困难,应该藐视它,谈到眼前的困难,应该重视它。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上要藐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

  碳达峰、碳中和,不要聚焦在能源问题上。它是经济社会的一个系统性变革,不仅仅是能源问题,包括增长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着发展转型,是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一种转型方式。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主要是资源依赖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是随着规模扩大,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稀缺就昂贵,昂贵成本就高,少了就会产生争夺,发生战争。因此,就有了基辛格的所谓“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所有国家”。同时,资源有有无之分,不可改变。但技术推动的转型依赖于技术,会随着时间不断地进步。它的进步是积累和叠加的,并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可以学习、可以借鉴、可以模仿。技术永远不会退步,技术没有有无之分,只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要努力了,落后的可以变成先进的;如果不努力,先进的照样可以变成落后的。所以,碳达峰、碳中和是科技创新的竞赛,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创新来解决,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是很难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因此,我们要正视困难,并且相信有能力做得更好。首先,从碳达峰的角度看,中国从“十一五”能源双控,“十二五”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遏制了不可持续的发展势头,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增量都在大幅下降。我认为,“十四五”期间,最迟“十五五”期间中国实现碳达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现在,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是15%,2050年可能提升到70%,到2060年碳中和的时候可能提高到80%左右。此外,我们还有一部分的森林碳汇、碳封存、碳捕捉技术,可以大体解决20%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所以,现在不要太着急,不要把未来的困难摆到现在解决,而应该未来的困难未来解决。

  现实来看,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华民族是有利的,是值得付出的。二是必须要脚踏实地做好工作。中国是化石能源消耗大国,全国煤炭消费占比还接近60%,在转型过程中,所有搞非化石能源的人应该考虑和体谅到化石能源退出的困境。同时,化石能源在支持非化石能源发展的时候也要有一种心态,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对高比例提高或者较快速度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的要求,要有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心态。不要认为这就是非化石能源的机遇,化石能源没有任何机遇了。其实并不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非化石能源有一个蓬勃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机遇,化石能源也有一个支撑能源安全、特别是有序退出的政策设计和技术设计,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进行努力。同时,要考虑经济发展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型,来支撑能源系统转型,这样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才能做得踏实一些。

  总之,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中国发展转型,代表着人类转型的大方向,我们必须跟上去,不用犹豫不决。希望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上走得不错,行稳致远。(本文据李俊峰在CMF 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 26 期)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挑战与实现路径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付健青

思想慧
汇集学者智慧
点击收获此专辑更多精彩内容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柔宇科技破产审查听证会后 员工称对讨回欠薪比较失望
  • 中国银行原董事长刘连舸案一审开庭,被控受贿1.21亿余元
  • 恒指“三连阳”站上17000点 大型科技股持续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