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罗兰贝格方寅亮:自主品牌应走出与跨国车企合作的舒适圈
中新经纬 | 2021-07-16 20:12:58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6日电 (闫淑鑫 付玉梅)汽车产业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重要投资链条之一。行业转型趋势下,跨国车企与中国自主品牌的合作模式也在发生改变。

  7月15日至16日,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举办。其间,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方寅亮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专访时表示,市场环境的变化、外资股比的放开等因素正在倒逼中国传统车企走出舒适圈。未来,新能源汽车或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弯道超车”的关键。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方寅亮 受访者供图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方寅亮 受访者供图

  中国自主品牌应走出舒适圈

  任职于全球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方寅亮对全球汽车市场有着多年观察研究。他向中新经纬客户端指出,在过去20年间,跨国车企从产品、管理、技术等各方面都助推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快速发展。

  他介绍,过去在中国市场,跨国车企尤其是豪华品牌,凭借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力,长期处于车“不愁卖”的阶段。一些乘用车合资品牌的日子也过得比较舒适。

  不过,随着中国逐步放开汽车领域外资股比限制,跨国车企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模式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汽车“新四化”迅速发展,改变了行业原有的业态。疫情之下,为保汽车供应链的稳定安全,也让全球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得到更大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品牌如何走出之前的舒适圈,真正在产品、品牌、技术、服务等方面构建起可持续的、全方位的竞争力,变得愈发重要。

  “现在中国整车体系和零部件体系已慢慢进入后合资时代,很多都已经是自主生产和运营,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对外并购。”方寅亮表示。

  此外,方寅亮告诉中新经纬客户端,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在倒逼中国车企走出舒适圈。方寅亮称,过去是“产品为王”,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车企不仅要有好的产品,还得将产品思维转向用户思维。

  “在用户思维方面,跨国车企和中国车企都不是很擅长。因为乘用车的销售基本都是靠4S店和渠道,缺乏对终端用户的真正理解和触达。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和跨国车企其实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方寅亮表示。

  方寅亮认为,相对于跨国车企,中国品牌距离中国市场更近一些,应充分利用这一先机,以用户体验、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中国几家造车新势力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抓住了消费者一些此前没被满足的需求。这也是中国传统主机厂需要去突破的点。”方寅亮如是说。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今年年初,工信部宣布,2022年汽车外资投资将全面开放。此前,中国曾于2018年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了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18年7月,特斯拉也成为首个获批在中国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

  方寅亮指出,特斯拉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制造环节并不是其强项,中国的制造环境、制造能力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特斯拉制造工艺的提升。另一方面,特斯拉在中国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也提高了全球对于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信心,对于蔚来、小鹏、理想等中国新势力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特斯拉加速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教育,也让中国有能力、有实力的新能源科技品牌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拉动了相关供应体系的发展,像宁德时代等。”方寅亮表示。

  中新经纬客户端注意到,近期发布的2021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双百强”(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单显示,有12家中国企业入围,且整体营收全球排名提升明显。

  方寅亮指出,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供应基地。“以特斯拉为例,它不仅仅满足中国市场,也在向外输出。中国自主品牌也是如此。”

  据乘联会数据,6月新能源车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方寅亮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不论是在产业链、供应链、市场政策方面,还是在市场需求孵化方面,对于全球汽车市场而言都很具吸引力。中国的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确保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中国资本力量、科技力量的崛起,也给相关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会。

  方寅亮认为,未来随着股比限制全面放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将更有利于自主品牌的产品输出及全球供应链布局。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车企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在方寅亮看来,下一代汽车最核心的变化不是动力,而是代表着智能化的架构。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很多车企都在试图将汽车打造成一个智能终端。“为什么特斯拉不断地去调低整车售价,对它来说,不是说卖了车就完事了,而是快速实现产能的爬坡,降低成本,同时增加它的终端触达,为以后的软件、OTA服务,包括一些订阅式的功能服务。这是行业发展趋势,将会对于整个汽车产业形成比较大的冲击。”

  方寅亮称,未来,全球汽车市场对数据安全、数据服务、个性化需求、差异化设计等方面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车企的转型能否跟上、如何避免被降维打击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付健青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