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宏观>>正文

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三位顶级投资人谈未来风口

2021-01-09 11:46:28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9日电 (王全宝)2021年投资的风口在哪?

  过去一年,疫情冲击下的投资市场仍十分活跃。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医疗健康、企业服务、文娱传媒成为中国交易事件最为频繁的三个领域,分别发生了1344件、1192件、316件交易事件。元旦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多个部委负责人向媒体透露未来一年的工作重点,这些政策措施给创投行业提供了投资方向。

  2021年,哪些领域会获得投资人的重点关注?它们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些问题,中新经纬采访了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新沃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朱灿、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三位创投领域顶级投资人,预判未来投资趋势。

  中新经纬: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双循环、新格局”的大背景下,请预测未来哪些领域是投资的机遇?

  杨磊:就投资覆盖的产业来说,我认为未来投资机遇主要在科技和医疗两个领域。中国的商业化能力很强,当科技和医疗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到一定程度,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就会推动消费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像韩国和日本,不仅基础化工强,而且精细化工也很厉害,所以带动化妆品行业蓬勃发展。

  所以,当基础工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传递到消费领域,而不是反过来。所以还是要抓基础工业。

  朱灿: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循环地位上的不平等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规模越大、国内循环的比重越高;服务业比重越大,国内循环的比重越高。在双循环格局背景之下,我们的投资重点首先要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重点投资内需消费领域,关注以质量品牌建设为重点的投资标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优化升级。因此,我们也会把投资重点放在产业优化升级的相关领域,重点关注光伏、芯片制造、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用社会资金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和良好的新业态,发挥好社会投资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资源优化利用中的作用。

  在这个“稳中求变”的经济发展阶段,我们也可以“走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资一些国外领先行业,例如一些TMT行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王啸:在2021年,去年九合创投的投资热点还将继续,包括硬科技、医疗健康、云计算、企业服务、产业互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

  中国正处在大经济的转型期,任何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都将迎来利用技术撬动效率和效能提升的爆发期。在新基建、国产替代政策导向和产业升级的多元背景下,这里面既包含了科技革新带来的新生产力机会,也包括渗透到各领域跟行业的质变机会。

  中国下一个核心发展机遇是各种产业的数字化,以及产业数字化所带来的智能化机会。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如果想在一个行业中发展,就必须要提升管理水平和效能。所以企业的数字化办公、内部资源的协同管理、销售自动化等等领域都存在大量的机遇。

  在流通环节,中国过去的传统产业都有省级代理、地区代理等很多层级,流通的效率低,加价率也比较高。如何把传统的代理分销体系变成单层网络结构,这个部分存在大量的改造机会。中国的传统的批发、批零和地区代理机制,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平台来变革。

  中新经纬:有人认为,过去十年,ToC是中国最好的创业机会,而未来科技驱动的产业则是投资的好机会。对此说法,该如何看待?

  杨磊:过去十年,诞生了BAT、头条、美团、滴滴、京东、拼多多等这样数千亿美金市值的互联网企业。随着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领域还是会涌现一些新的投资机会。

  科技驱动的产业投资最大的问题是周期长,我们曾做过一个分析,半导体公司上市的平均时间在十年以上,不过这个周期正在变短。其中变短的一个直接原因是科创板的推出。以前企业上市有各种附加条件,比如要求连续三年盈利,要求弥补历史亏损等。现在则没有了这些要求,使得公司上市的时间提前了三年。

  一家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只需六七年时间,这已经很不错了。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科技领域,能做到这样的速度,我觉得只有美国和中国。

  我想强调的是增加消费的前提是基础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会涌现出一批科技驱动或者以科技壁垒为核心的企业。

  朱灿:在我看来,ToC和科技驱动的产业不是一类概念。而科技驱动的产业就是一种产业分类上的概念。因此,两者其实并不是同一类概念。

  但是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过去十年,ToC领域的集中爆发背后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通信基础设施升级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反过来,ToC业务带来的营收又进一步促进了互联网公司和行业的巨大发展。再比如,华为是科技驱动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旗下的消费者业务部门也是国内成熟的ToC业务部门。在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可以给消费者业务带来效率上的提升,反过来,消费者业务又可以给科技研发带来资金上的支持。由此,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国单纯的人口红利期在逐渐消退,所以往后单一的ToC业务可能没有那么瞩目的增长速度了。因此,那些将科技驱动与ToC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企业或者产业可能会是未来的投资热点。

  王啸:未来10年,一定是ToB当道。这一次席卷全球的疫情则是给产业的数智化按下了加速键,加速了市场对产业数字化的共识,使得这一进程提前了4-5年的时间。

  科技是ToB热潮的底层推动力量,在“云管边端”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我们投资的青云等云计算公司,使企业上云成本更低、更方便。企业软件上云之后,使用成本和IT成本极大的下降,很多企业会愿意尝试使用云计算之上的企业服务。

  随着5G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硬件和传感器技术的提升,从端到云所有的部分都已经比较完备,这是产业数字化能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王啸现任九合创投创始人,拥有逾20年的互联网风险投资和创业经验。他于2011年创立九合创投,此前为百度创始团队成员,被称为“百度七剑客”。

  在过去近10年中,王啸领导的九合创投已投资超过200家中国早期初创公司,聚焦于互联网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新消费投资,代表项目包括36氪、Momenta、安声科技、Airdoc、迅蚁科技、石墨文档、51社保、下厨房等。

  中新经纬: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作为投资人,对此该如何理解?

  杨磊:中国芯片产业在过去20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说半导体设计行业,我在2003年的时候做过一个产业研究,全国整个产值也就10几个亿,2020年则达到了3000亿人民币,这是几百倍的成长。

  中国的半导体进口是3000亿美金,而芯片设计产值是3000亿人民币,并且大多数集中在金字塔的底端,即比较低端的产品。如果单看中高端的话,能够国产化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产业链也不完备。

  如何解决基于卡脖子问题所牵涉到核心的材料装备和产品设计能力?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个是纵深,全产业链要往上移,这就看出自主能力有多强。另一个要关注未来卡脖子的问题。科技现在快速地变化,要看过去,也要看未来。要争取抓住未来的科技产业里面的关键节点,建设未来“高速公路收费站”。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产业链既覆盖过去,也覆盖未来,并且是全产业链覆盖。整个产业链好像是一颗洋葱,要剥好多层。要思考如何“借力”,并且聚焦在核心点上。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博士拥有20余年技术开发、公司战略和运营、以及投资的经验。他负责在先进科技领域的投资,主要包括多个技术创新驱动的领域,如智能系统,物联网,传感器及半导体,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和环保。杨磊投资及负责投后管理的项目包括:安集微电子,黑芝麻智能,诺菲纳米科技,清锋时代,清智科技,亿智科技,云英谷科技,登临科技,芯朴科技,Crossbar,Hiretual,联睿微电子,通用微等。

  杨磊曾任VantagePoint Venture Partners(VPVP)的董事、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全球副董事,曾参与多家美日欧大型科技企业的重组转型、跨国并购整合及管理提升。

  朱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需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而在产业优势领域,需要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的独门绝技。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

  其次,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政府是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的舵手,给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方向。社会资金是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的能源,给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而投资机构作为社会资金配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顺应政府引导的方向和趋势,将产业链供应链作为未来投资的重点,给作为发展载体的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王啸:国产替代是大趋势,中国企业需要改变之前站在巨人肩上的情况,自己成为巨人。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善完整的产业链条,现在最重要的是深耕底层技术,加大国产替代的力度,只有掌握了底层的“根技术”,才能避免“卡脖子”的问题。

  底层技术能力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比如现在我们在5G、量子计算等根技术上已经开始领先。

  作为投资机构,我们一直也在技术的底层上进行布局,例如在AI技术的底层投资了一流科技。目前应用广泛的算法和框架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国外,一流科技研发的正是AI领域操作系统级的深度学习框架。中国需要一套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度学习框架和模型,这是AI领域非常重要的战略入口。

  中新经纬:当前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已成为全球共识,数字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在这种大趋势下,投资应遵循何种逻辑?

  杨磊:我认为投资逻辑上有两点非常关键。第一个要回归常识。投资科技驱动创新的公司与投资互联网企业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它不像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投资与预期回报是一条45度角的直线,通过运营、资本投入可以很快做起来。而科技创新公司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潜伏期,最开始的发展曲线是平的,到了某一个节点突然爆发,变成一个指数上升的曲线。从长期来看,科技创新企业比互联网的企业资本效率更高;但是从短期来看,互联网企业的资本效率更高。中国需要更关注长期,争取多做有复利效应的长期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企业的产能不重要,以往很多传统制造企业是靠砸产能发展起来的。科技创新企业最开始要把产品做扎实,砸产能是没有用的。所以地方政府在思考产业规划的时候要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个是认知红利。现在每一个产业都在动态变化,技术也在快速变化,在动态变化之中,谁能看得更远一些,谁能看得更深一些,谁能跨行业做技术融合,谁就能占据优势。

  过去我们由于做了太多没有认知红利的事情,同质化竞争变成了恶性竞争,比如太阳能、风电、LED等产业,谁都能看清楚,边界也很清晰,但最后谁都挣不到钱。目前,大家都在谈论5G,但很多人是一头雾水,这反而是投资的好机会。有认知红利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这些机会并且挣到钱。

  朱灿:数字经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典型代表如工业互联网,其通过高速共享工业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资源,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率。在这种大趋势下,数据越来越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各种新兴科技成为生产环节中的关键生产力。因此,我们投资应该遵循选择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行业进行投资,例如: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行业。

  同时,数字经济仍然离不开实体经济与实体业务。数字技术有效运用的前提是对于业务的深入理解与对业务数据的积累,而这些都离不开产业参与者多年的经验和积累。因此,在这种大趋势的影响下,投资也应该坚守能力圈投资,选择数字产业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最后,投资的核心逻辑还是关注能给人类及社会带来价值的产品,这个是不分时代的,而在当前时代,数字经济能够带来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关注它,但核心关注点还是在于数字经济给人类及社会带来的价值上。

  朱灿现任新沃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担任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副理事长兼联席院长。朱灿拥有多元化的金融从业背景和丰富的投资经验,曾先后就职于中国人保、山东省政府经济开发中心、国泰君安证券、国泰基金、新华基金;曾任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高管;2006年-2010年供职于于中国民生银行总行,任董事会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委员会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

  王啸:从投资的角度,最根本的逻辑在于技术的革新和实际场景的结合,把握技术的演进趋势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化学作用。

  九合关注的数字智能时代的投资机遇,本质上都是围绕数据,通过加速数据获取、传输、处理等,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智能性。数据是新一代的生产资料,能够重构数字智能时代的生产关系,释放巨大的能量。

  九合会把算法、算力和数据作为理解传统行业企业的切面,结合传统行业的发展规律,判断数据和算法能在何种程度上改造传统行业,从而预测发展趋势。一方面看技术与细分赛道的结合,另一方面看技术的成熟度、切入时机和赛道的成长空间等。(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冯方)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