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中新经纬>>金融>>正文

1月金融数据超预期:信贷总量好结构佳,社融保持较高增速

2024-02-10 15:4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金融数据超预期:信贷总量好结构佳,社融保持较高增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志锦 

  1月金融数据“开门红”。央行2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信贷和社融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增长,均超出市场预期。其中,信贷结构明显改善,票据同比多减约5600亿元,居民部门信贷同比多增7000多亿元,信贷数据总量好的同时质量也不错。

  接近央行的人士称,2024年GDP增速有望进一步向潜在经济增速靠拢,较过去两年平均4%的增长水平明显回升,但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社会预期偏弱等问题短期依然存在。新的一年经济要持续回升向好,稳住开局很重要。1月贷款增长高于市场预期,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增强,企业提前布局投资生产,助力实现经济良好开局。

  从增速上看,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M2分别为9.5%、8.7%,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但仍较大幅度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将支持物价回升以及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此外1月狭义货币(M1)增速也回升至5.9%。

  信贷超预期且结构改善

  去年四季度监管部门提出盘活存量及均衡投放后,市场普遍预计今年1月新增信贷规模可能低于去年同期。此前,市场机构预测1月新增贷款平均约为4.7万亿元,实际贷款数据超出市场预期。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增贷款4.9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高162亿元,在上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同比多增,说明银行表内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比较稳固。其中春节错位有一定影响,去年春节在1月份,而今年春节在2月份,今年1月投放信贷的时间相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周。

  “新的一年经济要持续回升向好,稳住开局很重要。1月贷款增长高于市场预期,反映出实体经济活力增强,企业提前布局投资生产,助力实现经济良好开局。较好的金融数据也能够持续提振信心,改善社会预期。”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

  前述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各行各业都有追求“开门红”的传统,商业银行也习惯于把贷款投放往前垒,年初贷款增长往往比较快。今年1月新增贷款与上年基本持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金融机构平滑信贷投放节奏的成效。

  尤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信贷结构出现明显改善,1月信贷同比多增是在票据融资同比多减5600多亿元的背景下实现的,尤为难能可贵。

  实务中,贴现票据纳入信贷规模,且二级市场交易方便,因此衍生出银行利用票据调节信贷规模的操作。当信贷投放差而银行需要完成信贷任务时,便会买入贴现票据,而当贷款投放充足时,又会卖出票据资产释放信贷额度。票据融资增加较多,显示信贷需求仍有不足,银行通过票据冲量增加了信贷规模,反之则是信贷需求强劲,今年1月是后一类型。

  在票据融资同比多减的同时居民短期贷款、居民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多增3000多亿元、4000多亿元,是1月新增信贷的主要贡献量。居民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贷,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按揭贷款,二者同比多增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居民信心有所恢复,贷款利率下行有效激发了信贷需求。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货政报告显示,2023年12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7%,较上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当前居民消费进一步修复,以及上年同期基数偏低背景下,1月居民短期贷款大幅多增;当月居民中长期贷款也出现逾四千亿的多增,除上年同期基数偏低外,还包括政策面对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和居民经营贷款的支持力度加大。

  前述接近央行的人士提醒,要减少对月度货币信贷高频数据的过度关注。短期来看,高频数据往往会受到各种季节性扰动因素的影响,春节就是最大的扰动因素。从往年历史来看,受春节错位因素影响,1-2月M2增速、贷款增量会出现一些波动。现在很多统计因春节因素将1-2月数据合并发布,对金融数据总体也应1-2月合并观察。

  前述接近央行的人士还称,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正在对信贷增速和信贷结构带来深刻影响,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少看或不看月度货币信贷的高频数据,更多关注利率下降的成效、涵盖直接融资规模的社会融资规模等,更全面合理评价金融支持力度。

  社融在高基数上同比多增

  从统计口径来看,社融对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往来做了扣除,纯粹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是比较全面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性指标。

  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社融增量为6.50万亿元,是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社融在上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同比多增,说明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的力度保持较高水平。”前述接近央行的人士称。

  从分项来看,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贡献主要增量。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是三项表外业务中最为神秘的一项,它的波动非常大,对社融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举例而言,假设有一家企业A,向批发商预订了100万的货物,但短期内没办法立刻给批发商全款。于是它找到了银行B,让银行B给批发商写张期限为6个月的“欠条”,并让银行在6个月后代替企业支付100万的货款。这里的“欠条”就是银行承兑汇票。如果过了3个月,批发商也缺资金周转,那么它可以把银行承兑汇票转让给银行C来变现。这个转让过程被称为贴现或直贴,而没有经历这个过程的银行承兑汇票,构成了“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央行数据显示,1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635亿元,同比多增2672亿元,表明社会贷款需求增加,显示经济形势向好,另一方面,可能意味着企业流动性充裕,不急于将票据贴现。企业债券净融资4835亿元,同比多3197亿元,主要是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增加。

  此外,1月政府债券同比少增1193亿元,是主要下拉项。究其原因,去年元旦后提前批专项债就开始发行,而今年1月底提前批专项债才开始发行,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较慢。

  1月29日,广东省发行568亿元专项债,拉开专项债发行的大幕,此后河南、安徽、山东等大省也启动发行。据记者了解,前述几个省份专项债对应的项目是存量续发项目,这类项目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前两年一次性通过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审核、前两年连续两年已发行专项债券、项目迫切需要春节前支付相关工程款项等。后续专项债有望放量,支撑社融平稳增长。

  M2、社融保持较高增速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和以往的定调“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出现重大变化。究其原因,由于去年物价较低,名义经济增速低于实际GDP增速,导致M2、社融增速和名义GDP增速偏离较大。Wind数据显示,2023末M2和社融增速分别为9.7%、9.5%,分别高于名义GDP增速5.6、5.4个百分点。

  如果继续保持原有定调,则要求M2和社融增速要有所下降。但“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要求下,社融和M2增速仍将保持相对较高水平,因为当前中国潜在增速在5.5%左右,近年价格预期目标在3%左右,那么社融和M2增速要在8.5%甚至略高。这一新定调意味着货币政策要同时支持物价回升以及经济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尤其是支持物价回升。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解读时还表示,把以往的“名义经济增速”改为“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这样可以更好统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目标要求,并强调价格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

  央行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去年末回落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

  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M2增速回落,阶段性扰动的特点较为明显。财政一般在春节前会出现支出高峰,财政支出增加会导致M2增长加快。去年春节在1月,今年春节在2月,财政支出从1月错位到2月,会造成M2增速1月下行、2月回升。2021年也出现过类似的春节错位情况,2021年1月M2增速下行0.7个百分点至9.4%,而2021年2月又回升到10.1%。大体估算,财政因素对今年1月M2下拉影响在0.7个百分点左右。

  接近央行人士还表示,疫情以来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金融数据总体领先于经济数据,M2增速也在去年2月达到近13%的高点,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速。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向好,M2增速稳中有降,经济与金融增速间的缺口也将逐步收敛。

  社融方面,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4.2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与上月持平。接近央行人士称,社会融资规模、M2、信贷增速总体仍较大幅度高于名义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足够的。

  1月末M1增速为5.9%,较上月末大幅反弹4.6个百分点,在当前楼市继续处于底部运行,以及上年同期基数不低的背景下,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王青表示,主要原因是春节前企业为应对往来支付需求、年终奖及工资发放,有大量定期存款转为活期存款,推高M1增速。考虑到1月官方制造业PMI指数连续四个月运行在收缩区间,企业经营投资活跃度较低,M1增速能否持续改善有待进一步观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张澍楠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