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中新经纬>>银行>>正文

跨境理财通放宽非私行客户限制,6家银行或因此受益

2025-04-15 14:36:11 21世纪经济报道

  跨境理财通放宽非私行客户限制,6家银行或因此受益

  近日,香港金管局更新指引,放宽对非私行客户的跨境理财通服务限制。

  此前,每间非香港本地注册的认可机构被允许最多为1000名非私人银行客户提供跨境理财通南向通服务,而新规将这一上限提升至3000名。

  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言人独家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香港共有6间非本地注册的认可机构参与跨境理财通,为私银客户提供跨境理财通服务,其中3间亦透过其香港分行为未达私银门槛要求的客户提供南向通服务。

  基于通告中“非本地注册的认可机构透过其香港分行”的表述,上述6家机构应指未注册为独立法人的银行香港分行。

  事实上,“分行”和“子行”并存的现象虽在内地不多见,但在港澳地区较为常见,例如中国银行(香港)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工银亚洲和工行香港分行,招商永隆银行和招行香港分行等。其中“子行”是中资银行注册于香港的独立法人,牌照较为齐全;“香港分行”则是非独立法人,主要经营对公业务。

  另据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披露的已报备试点银行信息表,截至2025年3月末,已有34家内地银行参与到跨境理财通试点,涵盖6家国有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4家城商行、4家农商行、11家外资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上述34家内地银行中共有6家通过其香港分行提供服务,其香港合作行分别为农行香港分行、平安银行香港分行、浦发银行香港分行、民生银行香港分行、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光大银行香港分行。具体来看,农行、民生、光大、兴业与各自香港分行“一对一”结对,平安、浦发既与其香港分行也和外资银行形成“一对多”结对。这与香港金管局所回应的“6间机构”相符。

  香港金管局进一步回应记者称,有3间银行透过香港分行为非私行客户提供南向通服务。

  记者了解到,内地银行的深圳分行是该业务的执行主力。数据显示,深圳与港澳间往来“跨境理财通”汇划金额常年占比50%以上。

  去年年初,在境外高息存款的吸引下,“跨境理财通”曾出现暂时性的额度紧张,部分产品一度被认为是“私行专供”。

  “对非私行客户的服务实际在去年已经逐渐放开,本次是名额上进一步扩大。”某银行的深圳分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该行的香港分行属于“楼上银行”,没有设置网点,在零售业务上有较多限制,最初只被允许在私行客户中小范围提供跨境理财通服务。

  随后,香港金管局在去年年中发出通告,允许各银行“香港分行”为最多1000名非私人银行客户提供跨境理财通南向通服务,而今年3月该局再次将这一上限提升至3000名。

  香港金管局在通告中解释称,此前鉴于跨境理财通在政策背景、目标客户及对有效监管构成风险方面,均有别于传统零售银行业务,认为经营私人银行业务的非本地注册的认可机构亦可(透过其香港分行)为未能达到“私人银行客户”资产门槛的客户提供跨境理财通下的南向通服务,前提是须符合考虑情况后的特定规定。其中一项规定为就每间非本地注册的认可机构而言,南向通下的此类客户不应超过1000名。

  该局考虑到银行反馈及相关指引顺利推行,于今年3月将非私银客户的数目上限由1000名增加至3000名,其他规定维持不变。

  在新规发布后,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已第一时间与业务部门沟通研究,由分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他向记者表示,“南向通”的吸引力取决于境内外的产品竞争力;他表示,外资行内地分行的美元存款收益已经与境外差距在逐渐收窄;而在权益类产品方面,境外股市的波动性更大,需要更多的投资者教育。

  据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最新数据,从去年2月至今年2月,参与“跨境理财通”的内地投资者从2.71万人激增至9.33万人;港澳投资者从4.63万人增加至5.20万人;资金跨境汇划金额从152.83亿元增加至1056.40亿元,同比增长约6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郭晋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