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金融>>正文

投行国际化道阻且长

2024-04-17 05:09:28 证券时报

  投行国际化道阻且长  

  证券时报记者 杨庆婉

  年初,港交所挂牌14年的海通国际完成私有化,正式退市。这家中资券商曾在香港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凭借着国际业务为海通证券带来的营收贡献一度超过30%。如今退市,连续两年累计亏损近130亿元,真是“成也地产债、败也地产债”。

  值得思考的是,海通国际是中资券商踩雷地产美元债的孤例吗?还是行业普遍面临着房地产下行周期的风险?抑或是重资本展业模式受到了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过去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融资需求大、资金周转时间长、收益率高,这样的行业属性注定要和金融机构捆绑在一起。香港除了券商系的中资投行之外,还有银行系的中资投行,同样难以抵挡投资地产美元债的诱惑,区别可能在于投资规模、风险把控、应对措施等不同而已。

  更准确地说,过去香港的融资利率较低,低廉的融资成本再配上高息债券,或者开展融资类业务,都可以赚取可观的利差收益,但这也导致了中资投行后来的风险和坏账。国信香港、广发香港、海通国际曾先后在孖展、外汇投资、房地产美元债等方面栽了跟头,而这些都是重资本业务。

  海通国际巨亏的原因,主要在于投资亏损,包括不断暴雷的中资地产美元债投资,股票、股权投资损失等,此外还有抵押品减值计提的坏账。加上这两年香港IPO募资和证券交易不景气,客观上令中资投行承压严重。2023年,海通国际净亏损72.91亿元,如今私有化之后,海通证券也要慢慢化解债务和坏账。

  这些年走来,香港中资投行吃的亏不少,国际化之路并不顺利。尽管证监会多次鼓励券商出海,加快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头部券商也铆着一股劲要成为国际化投行,但相对来说,中资投行国际化之路还存在不少短板,包括人才、风控、衍生品经验等。

  首先是国际化人才不足,熟悉海外市场、交易规则、展业模式、产品结构等的人才还比较欠缺,即使中金国际走的是精英投行路线,2022年只有30人,2023年增至62人,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是否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中信国际倒是有1882人,经纪人84人,但业务结构跟中金国际不尽相同。

  其次,是风险管理和把控能力不足,中资券商在香港走过的弯路也相当于交了“学费”,暴露出来的风控短板值得反思,是否外资投行早就有过类似的发展历程?成熟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第三,是金融衍生品经验不足,不管是外汇、利率,还是股票衍生品,境外市场品种繁多且结构复杂,某些品种在境内可能还是新生事物,排除对交易规则不明了的可能性,中资投行要与国际投行成为交易对手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

  总之,我国投行的国际化“道阻且长”,当前在金融对外开放的趋势下,只能直面竞争、积极备战。

来源:证券时报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