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15日电 (魏薇)据中国货币网披露,截至14日,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在内的8家银行已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下称科创债),另外上海银行已披露了2025年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公告,将于16日开启申购。
从各家银行披露的发行规模看,多家银行科创债的发行规模超百亿元,已发行和待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规模合计1200亿元。
多家银行科创债发行规模达百亿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公告》对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提出若干举措,其中包括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上述公告发布后,多家银行公告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截至5月14日,已有8家银行成功发行首期科创债,整体规模达1150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品种一、品种二合计)的发行规模均达200亿元;在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渤海银行发行规模分别为150亿元、100亿元、50亿元;在城商行中,杭州银行发行规模为50亿元。
上述银行中,多家银行科创债获超额认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2025年首期科创债的基本发行规模为100亿元,同时若本期债券的实际全场申购倍数(全场申购量/基本发行规模)α≥1.4,发行人有权选择行使超额增发权,即在本期债券的基本发行规模之外,增加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最终两家银行本期科创债的实际发行总额均为200亿元,也就是说全场申购倍数大于或等于1.4倍。
浦发银行首期科创债基本发行规模为100亿元。与工行类似,若申购倍数大于或等于1.4倍,将增加发行不超过人民币50亿元。最终浦发银行首期科创债的实际发行总额为150亿元。
中新经纬从兴业银行获悉,5月13日,该行首期科创债在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市场投资人积极踊跃,全场获得2.90倍超额认购。
据中国货币网,上海银行于5月13日发布了2025年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公告、债券募集说明书等资料,该行科创债发行规模为50亿元,将于5月16日启动发行。
综合来看,若上海银行成功发行,上述9家银行科创债的整体发行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投向哪些领域?
对于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据国家开发银行网站发布的文章称,本次发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制度要求,严格筛选科技贷款项目,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型企业,以及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等。
工商银行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表示,募集资金将通过贷款、债券、基金投资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农业银行在募集说明书中称,本期债券的募集资金将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中新经纬分析称,银行通过发行专项科创债可定向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贷款投放,为科技金融打开新的空间。同时,银行不仅可以发行科创债,还可以承销、投资科创债,可以助力银行探索综合化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银行从传统信贷中介向“债、贷、股、链”综合服务商转型。
对科技企业而言,薛洪言认为,银行直接发行科创债可带来更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科创企业轻资产、长周期等带来的融资难题。此外,银行参与发行和投资环节,可带动更多市场资金进入科技领域,强化“债市融资—股权投资—科技孵化”的链式支持,增强科创生态的韧性。
不过,薛洪言指出,银行在支持科技企业创新时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是风险定价能力不足的挑战。科技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且信用评估模型尚未完成,银行需创新评级方法,结合政策性增信工具与市场化风险分担,构建多重风险缓冲机制。二是避免过度依赖政策扶持,需推动市场化机制建设,提高科创业务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性。三是需加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主体的覆盖,进一步提高科技金融的普惠性。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