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科技>>正文

“天问一号”发射成功,我们离去火星做农民还有多久?

2020-07-24 08:27:43 36氪

  这次极飞真的去“火星”做“农民”了

  文丨马可晴

  采访 | 马可晴 刘晓潼

  7月23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发射成功,迈出我国征服外行星和深空的第一步,中国加入“火星俱乐部”。

  中国古书寓意“荧荧火光、离离乱惑”的“萤惑”,古罗马具有战神之意的“玛尔斯”,都指向这颗火红的星球。它一直吸引着人类的探索,自1960年苏联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已经过去了60年,人类相继向火星发射的四十多次探测器,“火星移民”也一直被视为未来会实现的事项。

  在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被“遗忘”在火星上的宇航员转身成为“火星农民”,在火星上开辟自己的土豆田,支撑其渡过500多个火星日。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的想象或许大胆,但地球上“火星基地”逐渐建成,一点点将“火星生活”付诸实践。

  日前,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极飞”)宣布与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火星1号基地达成合作,共同在火星无人农业发展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火星可以理解为地球未来最极端的环境”

  极飞联合创始人龚槚钦如此理解火星。

  作为国家地理学会理事会会员的他,向来十分关注地球生态保护,“地球农业的未来,土地和水资源会越来越紧张,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人们对食物和环境的要求却不断提高,我们的技术必须能保证人类在那个时候还可以继续生存和发展”

  在太阳系中,同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最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相似、大小相近、地球日与火星日时长差别较小、两个星球均有季节之分。但火星大气稀薄,气候条件恶劣,一直也被视为预判地球未来极端环境以及现下气候保护的科研切入口。

  但极飞的“火星计划”,并非是真的去火星“种田”,“极飞瞄准火星,目的是要求我们研究的技术、研发的设备必须面向未来”

  极飞选择的火星1号基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荒凉广袤的戈壁地貌、裸露的红色岩体,具备显著的火星地貌特征,被称为“世界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中国航天员中心在此地指导建设航天员地外生存模拟基地,为火星探索的技术验证提供了很好的场景基础

火星1号基地(图源火星1号基地)

火星1号基地(图源火星1号基地)

  此次极飞与火星1号基地的合作,首要还是专注技术。“我们计划合作建立火星无人农业实验室目的是将极飞农业无人化技术在模拟火星环境中进行应用、试验,探索我们技术的可行性,改进技术并获得成果。

  “我们还将参与火星1号基地主办的‘2020未来火星生活节’,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展现科技的力量、寻找与创造新型未来生活方式,让更多人加入到这次火星之旅。”

  龚槚钦认为,这次对于现有的无人农业体系与现有的农业生产观念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目前极飞合作的区域是在戈壁,水资源、土壤肥力是贫瘠和匮乏的,是对现有的植物科学和农业科技的挑战。极飞的合作过程、经验和成果也将和大众分享,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也希望能引发学者对资源贫瘠区域农业种植的开发与探索,让更多的土地能够生产粮食和蔬菜。这个过程中,极飞也会加入对温室作物,无人智能化温室的探索,以此来拓宽农业科技应用场景,丰富无人农业生态体系。

  “火星计划”的“酷”背后是极飞的“极”

  充满科技未来感的“火星计划”“火星农民”,其实一直都在极飞的规划内,与火星1号基地的合作只是其中一步。

  极飞的目标向来十分明确,无论是将生态保护贯彻到极飞的产品设计,抑或是将提升全球农业生产效率的使命贯穿产品线。“我们就是为了让人类无论探索的脚步到哪里,都能高效地进行可持续发展,养活自己生存下去,目前的技术研发都是往这个方向去的。”

  这种明确,来自于极飞对未来农场无人化的判断。“我们做无人农业的核心,是减少农田里面人力的重度参与。机器人协助人们去做重复、繁重的体力活;物联网收集详细的农田数据,建立分析模型,帮助农民专注于‘决策’这件事,这是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决定什么时候、在何地、种植什么作物,达到多少利润、实现什么目标等,这些需要由农民根据客观数据来判断、决定。当我们能用很少的人就可以高效地管理农业生产,这种方式也特别适合开发火星,甚至是开发其他可能殖民的星球的时候使用。”

  “火星计划”这一理念背后,除了极飞对未来预判,更深层次是极飞“极客文化”的具象载体。

  “极客文化”是极飞联合创始人们共同赋予极飞的文化标签,而极飞作为农业科技公司,“极”又在哪里?当无人农业进入作为极端环境代表的“火星”,考验的其实是无人农业系统的技术边界,“我们希望通过一个虽然远大但是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要为此努力,而我们又可以到达怎样的彼岸”。

  龚槚钦将“火星农民”解读为:“坚韧地面向未来的人”“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极端难题的人”。当下,极飞“解题”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在技术研发的过程都会非常注重耐久度、鲁棒性(即Robust,指控制系统在一定参数摄动下,维持其它某些性能的特性,常用于衡量可以面对复杂适应系统的能力)。比如农业无人车的研发,是经历过比正常条件难一倍的极端条件测试的,并且是要能多次成功通过测试,这都是为了迎接越来越艰苦的工作条件所做准备”。

  屈原以长诗《天问》,向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发问,叩问真理,取名自此的“天问一号”又是何其浪漫。

  一如极飞的“火星农民”,硬核科技之下,难掩“极客”的热爱与雄心。

(编辑:万可义)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