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银行被合并 省联社改革提速
揭牌开业不足一年,这家银行又将因省联社改革被吸收合并。7月28日,河南农商行筹建工作小组发布公告宣布,省内25家法人机构将以新设合并方式组建河南农商行,值得注意的是,在25家法人机构中,于去年11月揭牌开业的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在列,引发市场关注。
近年来,在“一省一策”政策指导下,省联社改革驶入“快车道”,已有多地改革方案相继落地,统一法人模式的省级农商行与保留两级法人地位不变的联合银行不断涌现。在分析人士看来,后续不同省份会根据区域银行的经营及风险状况选择省联社改革路径,短期,为有效化解风险,中长期,则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河南拟筹建省级农商行
7月28日,河南农商行筹建工作小组发布“关于组建河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宣布河南农商联合银行、郑州农商行、河南中牟农商行、河南新郑农商行等25家法人机构将通过新设合并方式组建河南农商行。
公告显示,25家法人机构原股金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等原则处置,所有债权和债务由组建后的河南农商行承接。25家法人机构自清产核资基准日至河南农商行开业期间的经营损益,由成立后的河南农商行全体股东享有和承担。
河南农商行的成立已有预兆。7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扎实推进2024年下半年经济稳进向好若干措施》已透露,推进河南农商行组建,统筹推动中小银行机构清收不良资产、清理问题股东、多源补充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合并的25家法人机构中,开业尚不足一年的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在列。
据了解,2023年11月,在河南省联社的基础上发起设立的河南农商联合银行揭牌开业,定位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级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规划,河南省以组建河南农商联合银行为牵引,推进全省农信系统本质安全;以集中清收农信社不良资产为切入点,将清收清欠工作与防范金融风险、惩治金融腐败、打击金融犯罪、深化金融改革一体推进。
根据揭牌开业当日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9月末,河南全省农信社共有市县行社135家(农商银行105家、农信社30家),营业网点4510个,在岗员工4.68万人,是河南省资产规模最大、网点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对于河南农商联合银行成立尚不足一年,河南将再度推进河南农商行筹建的原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河南省中小银行规模较大、法人机构数量较多,联合银行所涉及的改革相对较少,因此先将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联合银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成省级农商行。
省联社改革稳步推进
近年来,在“一省一策”政策指导下,省联社改革稳步推进。自2022年首个农商联合银行——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成立至今,已有浙江、辽宁、河南、山西、四川、广西、海南七地省联社改革方案落地,仅从今年来看,就有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海南农商联合银行开业。
梳理各省改革方案发现,统一法人模式的省级农商行与保留两级法人地位不变的联合银行不断涌现。其中辽宁、海南组建了省级农商行,其余五地则选择了省级农商联合银行。
除已落地的省联社改革方案外,贵州、湖北、江西等地也透露将组建农商联合银行。例如,6月3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召开社员大会,决定在江西省联社基础上组建江西农商联合银行,并授权江西农商联合银行筹建工作小组组织实施和开展筹建工作。
“改革模式和方案并无优劣之分,地方政府应从实际情况和地方财力出发,选择适合本省的改革模式。”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统一法人的省级农商银行模式有助于集中配置资源,提升经营管理合力和执行力,打造品牌形象,形成规模优势。在部分经营区域较小、机构数量不多或存量风险较大的省(区),这种模式有一定意义。而将省联社改制成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在保持两级法人地位不变的同时,申请业务资质和牌照,增强服务内容和能力,是相对优化的一种模式。
根据较早进行省联社改革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全系统管理资产总额为5.9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4%,存款余额为4.38万亿元,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截至2024年3月末,山西农商联合银行全系统资产总额约1.88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38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685.96亿元。
“考虑到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农信体系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省份会根据自身银行的经营状况及风险状况选择省联社改革路径。短期,为有效化解风险,中长期,则为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对于后续省联社改革的趋势和建议,曾刚认为,无论采取何种路径,省联社改革都要保持与农信机构的改革方向相一致,即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企业化的改革方向,坚持农信机构服务“三农”、保证县域法人地位稳定这一原则。同时要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农信机构的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和竞争能力,实现数字经济大潮下农信机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