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金融>>正文

黄卓:数字金融平台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2022-08-01 18:18:11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8月1日电 题:数字金融平台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作者 黄卓 北大国发院助理院长

  数字金融平台也叫金融科技平台,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来提供金融服务,或者赋能金融服务的一些平台型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或者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平台既是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赋能的金融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数字金融平台在业务规模和技术上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特别是像支付、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线上理财、互联网银行等领域。

  数字金融平台的最大特点是,它既有科技属性,又有金融属性。

  和国际市场比较,中国的数字金融平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规模特别巨大。比如移动支付领域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用户达到10亿级。借助于网络效应,以及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数字金融平台可以触达更多的用户,为他们提供服务。

  第二,聚合广。国外的数字金融平台可能聚焦于某一个细分领域,中国的平台除了支付以外,往往还聚合了其他的金融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而且在平台上能够吸收一些专业的金融机构,为用户提供服务。除此之外,在数字金融平台上还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生活类服务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等等。这一点在国际上是非常少见的。

  第三,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或者说颠覆性比较强。它已经成为传统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填补了很多空白服务的市场。

  评估数字金融平台的发展,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也需要新一代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来实现资金的融通。数字金融平台从哪些方面来支持实体经济呢?

  第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一直是全球性的金融服务难题。因为金融服务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普惠金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加严重。依托于数字技术,数字金融平台可以更广地去触达普惠金融用户,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以支付行业为例,中国整个支付行业的平均费率和欧美国家比起来,大概只有欧美国家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水平,而且还在不断降低。通过数字信贷来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还可以突破传统金融在空间以及网点上的限制。

  第二,数字金融平台能够有效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数字金融平台能够有效利用平台上的海量用户沉淀下来的数字足迹,改善风险控制。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国家有很大一部分信用白户人群,他们没有接受过传统的金融借贷服务。根据传统的风控体系,他们没有相关记录,就无法享受到传统的金融服务。通过数字金融平台以及利用平台上的数据,可以给这些用户提供小额的、高频的、实时的服务,同时通过这些服务来进一步积累他们的信用和相关信息。产生的信用信息又能够把它补充到征信体系里,这样就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第三,数字金融平台可以通过竞争和赋能的效应,促进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最近几年,传统金融服务,特别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企业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这对我们国家整体的金融体系数字化水平起到了一个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通过金融生态的打造以及技术创新,支持一些新型的商业模式,支持创新和创业。在技术上,数字金融平台通过云计算、数字技术、大数据分析、反欺诈等等,能够推动一些新型的技术应用。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了移动支付,我们也能够支持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像O2O(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共享经济、无人服务。

  同时,数字金融平台的科技与金融双重属性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与监管挑战。其中有一些是平台经济所固有的问题,比如数字治理问题。也有一些是金融业务独有的问题,包括合规性,以及与当前监管体系的适配性等等。

  过去几年,我们在数字金融领域从宽松监管过渡到了强监管时代。整个数字金融平台的风险得到了比较有效的控制,但是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另外一个权衡,就是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引导数字平台继续创新,发挥创新的动能。我有三点建议:第一点,尽可能明确规则,发挥红灯和绿灯的机制。第二点,管控平台的金融风险,建立一些鼓励创新的新机制,比如监管沙盒。第三点,建立一个适应数字金融平台和数字金融行业发展的监管框架,监管要能够发挥监管科技,提升它的监管能力,特别是完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数字金融平台的监管。同时也有效吸收平台治理的一些经验,加强平台治理,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特别是要规范数字金融平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比如在引流、助贷、联合贷款和销售等领域。(本文据黄卓在“平台经济创新与治理”研讨会暨《平台经济:创新、治理与繁荣》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郭晋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