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专栏>>正文

胡敏:防范成本推动型通胀当未雨绸缪

2018-09-14 16:10:42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14日电 题:《胡敏:防范成本推动型通胀当未雨绸缪》

  作者 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在一片“涨声”中,8月物价指数“出笼”。从统计数据看,CPI环比与同比仅小幅抬升,但是创了半年来涨幅新高,物价涨势值得关注。而在现实生活中,居民食品、生活用品,以及建材、房租和居民服务价格等均有不小涨幅,不仅加大了普通城镇居民的生活压力,也提升了人们未来的通胀预期。在当前国内经济运行态势仍不太乐观的情形下,学界更有对未来一个时期国内是否会进入“滞涨”的诸多讨论。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传导关系,从通胀预期会否成为现实,笔者试作一点分析。

  全年物价难破3% 短期不用担心通胀来临

  看宏观经济基本面中的物价,正式报告中只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但在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中,都同时发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这是从消费端和生产端综合评价物价结果的形成,而且CPI与PPI紧密相关,可以更好地判断综合物价走势。

  先看消费端也是结果端的物价数据,以8月份数据为例,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了2.3%,比上月同比增速扩大了0.2个百分点,环比扩大0.7个百分点。8月消费端物价小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从公布的四大类可观测结构性影响因素看,其中的食品价格上涨1.7%,非食品价格上涨2.5%;消费品价格上涨2.1%,服务价格上涨2.6%。1-8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0%。而看月度环比数据,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8%,服务价格上涨0.3%。其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这四大类观测价格在8月份的同比与环比均呈现同步上涨。

  可解释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可感知的四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在今年夏季有明显变化:一是今年猪肉价格从5月份开始进入明显的上升通道,再加上上月部分地区发生猪疫情,猪肉价格有攀升空间。二是受今年夏季全国大范围高温炎热和大雨天气,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储运,导致鲜菜、鲜果、蛋类、肉类、奶类食品价格环比均有明显上涨。数据显示,8月份,鸡蛋、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10.3%、4.3%和5.5%,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25个百分点,成为推升食品项上涨的主要原因。三是非食品价格中的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今年以来一直走在上行通道,这既是居民消费价格升级的体现,也是近年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的表现;再有就是一线城市房租价格在近月出现暴涨,间接抬升了各类服务品价格;四是这几个月按照油品价格形成机制,油价总体向上,交通运输价格也在上涨。

  再看生产端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这主要是分析PPI向CPI可能传导的力量。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1%,环比上涨0.4%。其中,8月环比价格涨幅扩大的行业有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7%,扩大0.8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由降转升,环比上涨0.6%。同比来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也上涨明显。可以看出,目前出厂价格上升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开采、钢铁等行业,上游产品涨价势头较猛。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2018年以来PPI中的生活资料价格增速已经进入上涨区间,尤其近几个月不少消费品价格逐步上涨,表明PPI增速上涨开始向CPI传导,这种迹象从6、7月份已显现化,不少企业有向消费端转嫁成本负担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目前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并未减弱的情况下,市场层面还是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终端消费品受需求端约束价格难以涨价,比如电力、纺织服装、汽车等价格涨幅目前还都微乎其微甚至是负增长。8月的PPI同比涨幅低于7月的4.6%和6月的4.7%,整体涨幅也在放慢。另外,近三个月CPI与PPI的剪刀差逐步缩小,也说明PPI助推CPI上行的传导力度并不强。

  就宏观经济基本面来说,今年前两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态势,结构调整的红利正在释放,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正在好转,支撑着政策层面把握全局的信心。仅从物价走势看,综合各方面因素,尽管当前物价指数上行的助推变量有所体现,但还属于局部的、区域性的、结构性的,因此今年第四季度物价指数上升空间并不会很大,可以有信心地预判,全年CPI同比增长估计在2.3%—2.5%左右,短期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更不会突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CPI增速3%的目标。

  防范成本推动型通胀 谨防通胀预期转为滞胀现实

  不过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城镇居民的确存在普遍的物价上涨的感受和心理预期。近几个月,家庭主妇们感到“菜篮子”越拎越沉了,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为不断上涨的房租倍感焦虑,作为消费品的建材、药材、家具价格等以及城市物流、餐饮、保健、人力等服务价格都明显攀升。现实物价感受与统计部门的数据差异较大。

  宏观经济学里,一般将通胀类型划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外部输入型和货币刺激型。这四类情况在过去一些年份在中国都有阶段性表现。在经济复苏期,适度低水平的通胀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和有效投资,搞活市场和繁荣经济;在经济过度扩张期,通胀则会损害经济,破坏市场机制,严重影响人民生活。防范通胀是经济扩张期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审视当下,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下行压力,在总供给尚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物价表现事实上体现为通缩状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目前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需求拉动型通胀尚不会出现。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平衡稳健策略,尽管过往货币发行量上升较快,一定层面助推了近些年“资产价格上行”,但在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府并没有实行“大水漫灌”政策,尤其是今年以来大力推进结构性去杠杆,货币政策把握有度,市场流动性很充分,货币供给和社会融资甚至还在收缩。因此,也不会出现货币刺激性通胀。

  现在需要关现在需要关注的是成本推动型和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可能。外部输入型通胀最主要的是国际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过快增长,传导到国内引发通胀。近两年石油价格和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其实已经上行到金融危机以来的高位,在目前中美贸易摩擦和美欧贸易纷争以及地缘格局变化下,国际上寻求降低关税、扩大出口,增加贸易自由度仍是大方向,因此,大宗商品边际价格上行有限,加上中国政府力推扩大开放主动扩大进口,外部输入性通胀在未来不是大概率事件。那么目前最主要的防备的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胀。

  成本推动性通胀发生最主要因素是在国内。近五年来,中国物价指数一直处于低位,在人口红利稀释、制度性交易性成本增加、阶层收入分化加大、税改力度不足、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等等原因驱使下,各种生产要素价格都有提升的客观要求。否则,大部分经营主体利润会越来越稀薄,开放市场需求的动力也会不断递减。去年全国物价指数CPI仅1.6%,今年1—8月全国CPI则达到2%,物价指数整体上有了小幅抬升,这事实上就是主要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的体现。

  从稳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来看,适度涨价是必要的,有利于扩大需求,但又必须谨防形成通胀预期。这一预期,说来就是防止一旦人们预计通胀要来,为做好准备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而形成消费者与投资者强烈的预期“共振”。一旦形成,不仅会造成普遍的资产价格上升,还会形成通胀预期的叠加。如果在经济运行处于收缩阶段则会引致经济增长停滞,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滞胀”。经济滞胀是宏观经济运行最坏的表现,不仅严重损害国民经济,导致宏观政策失灵,还会带来大量失业、企业倒闭和进一步的恶性通胀。

  前不久,“731”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提出当下要保持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并提出“六稳”要求,近几个月政府采取一系列旨在降低税费、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扩大消费、加大力度扩大开放等政策,从防止通胀预期来看,这些都是积极有效的政策,务必要落实好执行好,谨防通胀预期转为滞涨现实。(中新经纬APP)

  胡敏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刘虹利)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