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汽车>>正文

邓学等:传统合资红利渐退,合资车企何去何从?

2023-09-27 15:28:5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9月27日电 题:传统合资红利渐退,合资车企何去何从?

  作者 邓学 中金公司研究部汽车及出行设备行业首席分析师

  常菁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

  隋诗华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

  近年来,部分弱势合资品牌销量持续断崖式下滑,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合资模式红利正在消退,合资车企建立在传统动力总成的技术壁垒不复存在,电动智能化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力的基础。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在燃油车需求下行、新能源市场扩容的长期趋势下,我们认为目前规模较大、但是电动化转型缓慢的合资车企,同样可能会面临严峻考验。

  结合具体数据来看,我们统计2022年主要合资车企的产能规模为1971万辆,实际产量为1101万辆,对应产能利用率为56%。由于部分合资品牌产品竞争力显著下滑,行业内存在大量过剩产能,我们测算产能利用率在30%以下的低效产能为579万辆,产能利用率在50%以下的低效产能为1331万辆。

图为主要合资车企产能梳理。资料来源:MarkLines,乘联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展望中国汽车市场,在燃油车需求下行、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自主品牌崛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市场份额将逐步向头部车企集中,低产能利用率将加速尾部车企退出市场。对于处在扩张期的强势车企来说,过剩产能仍然具有剩余价值。比如广汽菲克宣布终止经营后,广汽埃安收购其广州工厂,历时7个月将燃油车工厂改造为新能源专属智能工厂,新增产能20万辆。

  弱势合资车企退出,盘活过剩产能是重点工作。参照以往案例经验,盘活过剩产能的一种途径是通过代工,提高整体产能利用率,比如东风悦达起亚一工厂,为华人运通代工生产高合车型;另一种途径是把闲置厂房出售给具备生产资质但是缺乏产能的车企,比如北京现代一工厂,被理想汽车接手改造。不过,考虑到相关政策发生变化,我们认为目前看,这两种途径在实操层面可能面临一定阻碍。

  2022年10月,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关于代工模式的相关表述,在《意见稿》中被删除。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代工模式收紧的信号。

  我们梳理以往案例总结,对于非汽车产业背景的新造车企业来说,获得生产资质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申请资质,但难度较大。《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不仅对纯电动汽车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规模、生产一致性等方面提出要求,还对项目所在省份、企业法人及股东情况做出约束,比如省内产能利用率、现有项目建成达产、股权结构等。第二,收购资质,但异地搬迁受到限制。以往新势力车企的做法是控股其他车企,将其生产资质转移到自己的工厂。《规定》指出,除非列入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或未改变企业股权结构,禁止现有燃油车企整体搬迁至外省份。

  着眼产能,合资车企可以做什么?结合上文的分析,从主动出击的角度,我们认为合资车企应顺应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加快电动化步伐,积极引导燃油产能向新能源产能转型;从被动应对的角度,当合资车企面临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产能交易可能接近于一个“买方市场”,有意愿出售厂房的卖方较多,但是具备接收条件(比如政策要求、生产资质、资金实力等)的买方较少,合资车企应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解决资质是进一步盘活产能的前提,实操层面需要注意时间窗口期。对于一个供过于求的产能交易市场,我们认为消化过剩产能,离不开培育更多优质的买方。目前的核心问题是部分潜在买方尚未获得生产资质,比如一些跨行业龙头、可能从滑板底盘切入的创新企业等。我们梳理发现,由于部分车企经营状况不佳或者启动破产重组,市场中存在有待盘活的资质,可以作为收购标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工信部对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实行为期两年的特别公示管理。对被特别公示的车企,不受理其新产品申报;如果特别公示期满,车企尚未符合准入条件,有可能撤销其资质。因此,对于这一类标的,需要在时间窗口期内完成资质相关手续。

  邓学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10008 SFC CE Ref:BJV008

  常菁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8110003 SFC CE Ref:BMX565

  隋诗华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80002 SFC CE Ref:BTI961

  (本文摘自中金公司研究部研报《传统合资或终结,创新合作开新篇》。)(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郭晋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