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正文

“ONE实验室”解散:“慢内容”终究无法突破“快资本”

2017-10-11 21:35:07 证券时报

  韩寒“ONE实验室”团队解散:“慢内容”终究无法突破“快资本”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作家韩寒凭借《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成功转型为导演、编剧,但是,由他发起的ONE实验室团队的影视化道路却几近夭折。日前,自媒体刺猬公社通过内部人士获悉,ONE实验室团队已经解散,团队成员也已经集体离职,而负责该特稿团队的亭东文化首席内容官李海鹏也已经在上个月离职。事实上,事件在今年年中就已经初露端倪,“ONE实验室”微信公众账号自今年7月20日就已经停止更新,但最后一条微信内容则是一个好消息:由ONE实验室特稿作者杜强创作的《生死巴丹吉林》被确定改编为电影。

  今年1月5日,ONE实验室正式宣布上线,同时发布第一部作品《飞越十三号室》,一部关于杨永信和临沂网戒中心的故事,文章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还超过了200万。而前《人物》主编、《时尚先生》总编辑李海鹏则跳槽至韩寒的亭东文化担任首席内容官。亭东文化是韩寒创立的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旗下内容平台主要有主打文艺风、用户群体以二三十岁的女性为主的阅读类APP“ONE”(一个),微信公号“ONE文艺生活”,以及一个专门生产非虚构故事的团队“ONE实验室”。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1月,ONE获得了华创资本6000万元的A轮投资。

  ONE实验室宣布上线之时,业内曾对其“特稿作者-内容-影视”的闭环生产模式普遍看好。当中最具价值的,是李海鹏拥有的一支“特稿作者梦之队”,当中囊括了写下《北京零点时》的王天挺、《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的魏玲、《霾困北京时》的钱杨等。此外,李海鹏在任职《时尚先生》期间,还曾将作者杜强的《太平洋大逃杀》以200万卖给了乐视影业,同时卖出了作者林珊珊写就的特稿《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的影视改编权,这让业界都看到了一条不错的内容变现之路。

  一手握着优质的作者资源,一手对影视行业操作规律游刃有余,李海鹏与韩寒合力的这个“内容转向影视”的团队在外界看来是一个产业链的完整闭环。然而,从故事到IP再到票房,故事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所有东西都建立在故事的基础之上,而好故事的诞生需要精锐团队花费大量时间书写、审核、成稿。《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的作者魏玲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一篇万字以上的特稿,从选题到采访再到最后的写作,需要在一个半月内完成。

  这种“慢火细炖”无异于面临不菲的成本,对此,多数资本都没有十足的耐心等待。投资人和前媒体人麻宁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和国内的特稿写作团队进行了持续的深入接触,她对媒体表示,近几年,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都是很火的两个概念,非虚构写作是非常中产趣味的阅读,像《GQ》的国外版也是做给标准中产人群看的,因此她判断特稿的读者是相对有购买力的一波人群。她个人也认可优质非虚构内容的竞争力,从几年前开始,在国外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已经备受欢迎,在韩国就有《素媛》《那家伙的声音》等作品,国内也有《亲爱的》和《解救吾先生》。

  但麻宁很快发现,非虚构作品至少在目前由于开发周期、审查环境和市场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变现并没有她估计的理想。36氪总裁助理张卓认为,这里面也有从业者本身职业性匮乏的问题。理想的状态应该是通过商业模式推导自己的生产模式,然而现在许多特稿团队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麻宁也赞同他的观点。

  这样的案例在影视行业比比皆是,北京电影协会秘书长闫于京就曾经指出,当一个市场好赚钱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去增加成本进行精雕细琢,这是资本“迅速增值”的要求和内容创作“慢火细炖”生产规律之间的大矛盾。闫于京也接触过很多投资商,这些投资人也确实存在“哪里增值快,钱就往哪流”的简单行为逻辑。

(编辑:孙丹阳)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