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产经>>正文

上千员工仅剩55名,一年亏损38亿,每日优鲜还能“起死回生”吗?

2022-11-17 01:58:31 每日经济新闻

  上千员工仅剩55名,一年亏损38亿,每日优鲜还能“起死回生”吗?

  每日优鲜供应商群里,11月15日下午发出了一条链接,与前一天每日优鲜发布的2021年财报有关:“以每日优鲜子公司为被告、以供应商提起的诉讼约616起,有员工或前员工提起的劳资纠纷约765起,总计金额约8.127亿元。”

  2022年11月14日,每日优鲜于SEC上传了其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数据显示,2021年,每日优鲜净亏损为38.50亿元,与2020年同期相比上升133.5%。

  财报还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共有全职员工1771人、1335人及1925人,而截至2021年年报提交日(2022年11月14日),每日优鲜的全职职工还有55人。

  经营方面,2021年每日优鲜净收入较2020年有所增长,具体数字为69.52亿元,同比增长13.4%。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每日优鲜2021年数据增长,与其持续投入和前置仓业务都有一定关系。“从亏损额来看,它(每日优鲜)还是一直在加大投入,去拉动营收增长。”

  2021年,每日优鲜总成本与运营费用为108.13亿元,同比增长了39.09%。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认为,这种“以血换血”的增长并不健康。

  每日优鲜需要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欠款,包括其与供应商和员工的欠款、与腾讯的广告及服务费等均未结清。每日优鲜仍在辗转,期望仍能留在纳斯达克,期望拿到“救命钱”。

  但这些措施目前还未见效。每日优鲜还有“造血”能力吗?还有接受“输血”的可能和价值吗?

  营收实现增长,但代价巨大

  财报显示,2021年每日优鲜净收入为69.52亿元,同比增长13.4%。这一数字包含产品销售额和其他收入,其中产品销售额为67.861亿元,较2020年的59.997亿元增长13.1%。

  其他收入主要包含每日优鲜收取的会员费,以及通过每日优鲜的自动售货机销售产品等收入。这部分收入由2020年的1.308亿元增至1.655亿元。

  对于营收增长,庄帅告诉记者,其中一部分因素是疫情影响:“因为疫情的影响,所以在消费者选择购买生鲜的时候,前置仓作为每日优鲜的王牌还是受到消费者青睐的。”

  这个增长也与每日优鲜的持续投入分不开。“从亏损额来看,它还是一直在加大投入,去拉动营收增长。”庄帅说。

  这种“以血换血”的打法在行业看来不太健康。

  林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对比数据增速,“每日优鲜总营收同比增长13.3%,但是总成本与运营费用同比增长达到了39.08%,营收增速低于成本增速,这使得每日优鲜仍处于经营亏损状态,亏损达到了38.61亿元。”

  “对于生鲜赛道来讲,营收的增长速度是不合格的。”林岳补充道。

  资金的捉襟见肘在财报中暴露无遗。比如,应付账款的金额及周转天数也在不断拉大。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应付账款分别为14.193亿元、10.884亿元和16.057亿元,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则分别为55天、72天和79天。

  每日优鲜需要现金流。今年8月,每日优鲜签订业务及资产转让协议,出售便利购业务。此次财报中透露,每日优鲜提出的总价是1800万元,现金支付。

  这笔钱陆续到账了部分,还没有到齐。不过即使到齐,对于现在的每日优鲜来说,1800万仍是杯水车薪。

  极速达烧钱快,但贡献了90%营收

  今年7月,每日优鲜在全国范围内关停了其前置仓模式下的极速达业务,仅保留次日达服务。

  据财报,截至2022年10月31日,每日优鲜在全国8个城市的173座前置仓租赁仍然有效,相关租赁协议的租赁到期日为2022年11月11日至2026年12月14日。每日优鲜预计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终止这些迷你仓库的租赁。

  这表明,如果找不到钱,每日优鲜的前置仓业务可能就真正关停了。

  但其实,前置仓业务(极速达)一直是每日优鲜的头牌,由每日优鲜首创、帮每日优鲜扛过最初的生鲜玩家倒闭潮,并在2019-2021年的营收中贡献颇多。其中在此次财报中,极速达为每日优鲜2021年贡献了约90%的营收。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前置仓太烧钱了。林岳告诉记者,前置仓的配置很重,包括店面租金、冷冻冷藏等电费、加工和配送人员,整体成本是非常高,烧钱速度非常快。

  往期财报数据显示,每日优鲜2018年至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10亿元、16.50亿元。

  前置仓烧钱但被消费者偏爱,次日达业务并不被青睐。每日优鲜在财报中也写到,要面临重大调整不及预期的风险。

  “次日达这种业务在生鲜赛道是没有优势的,买菜讲究的都是当天限时送达,和消费场景、消费体验才能有效地捆绑在一起,特别是现在社区的连锁生鲜也是越来越多,送货上门、定制菜单等服务也是推陈出新,没有优势项目是没法持续的。”林岳说。

  在智慧菜场业务方面,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已在中国21个城市中的83个生鲜市场签订合同,实际开始运营其中的64个。

  久谦中台的调查报告曾指出,未来智慧菜场项目或将以青岛每日菜场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运营,并希望争取独立运营和上市。但目前为止,智慧菜场的投入还没看到显著回报。

  除了业务之外,每日优鲜的人力资源也在流失。在关闭极速达业务的当天,每日优鲜开启裁员。

  财报中每日优鲜提及,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共有全职员工1771人、1335人及1925人,而目前每日优鲜的全职职工还有55人。

  庄帅告诉记者,每日优鲜的转机可能还得靠自身的业务增长来获取,但眼下的业务,谈及增长难度很大。

  债务累累,窟窿密布

  每日优鲜的确欠了不少钱。

  财报数据来看,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每日优鲜净亏损额分别为29.094亿元、16.292亿元和38.98亿元,运营活动中使用的净现金分别为19.696亿元、16.18亿元和25.899亿元人民币。

  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和2021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流动负债总额分别为24.188亿元、28.978亿元和32.993亿元人民币。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每日优鲜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0.6亿元,流动资产总额为24.57亿元,而总流动负债为32.99亿元。

  此外,每日优鲜与前员工、员工之间仍存在欠薪及社保公积金欠缴的官司,与供应商之间的货款也没结清。

  财报中,每日优鲜表示其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子公司已经申请并获批将某些社保支付延期至2022年12月末或2023年3月。

  而截至2022年10月31日,以每日优鲜子公司为被告,由供应商提起的诉讼约616起,由员工或前员工提起的劳资纠纷约765起,总计金额约8.127亿元。

  此外,每日优鲜购买的广告、服务等也没有与腾讯结清。

  债台高筑,每日优鲜在风险项写下风险提示:如果每日优鲜无法保持盈利能力或筹集足够的资本来满足需求,每日优鲜“可能不会继续作为一家持续经营企业”。

  不仅如此,庄帅告诉记者,每日优鲜的危机在于,其前期业务扩张投入过多,后期主要靠贷款输血。

  “所以如果融不到钱去偿还这些贷款,每日优鲜资不抵债的危机很大。”庄帅说。

  挣扎自救,资本会拉它一把吗?

  每日优鲜在财报中表示,重大现金需求主要包括一般业务、主要与员工遣散费和与供应商相关的债务重组有关的费用。

  每日优鲜在积极找“血源”。

  今年7月,每日优鲜宣布山西东辉集团将对其进行2亿元股权投资。但目前,每日优鲜还没有收到这笔钱。

  今年8月,每日优鲜签订业务及资产转让协议,将便利购自动售货机业务相关的业务和资产,包括北京便利购、济南便利购及其他相关子公司拥有的所有资产和专利,出售给第三方,总价为1800万元现金。

  但根据此次财报,截至本年度报告日,1800万现金并未完全到账。目前,购买方仅向每日优鲜支付现金额为460万元,另向每日优鲜供应商和员工支付320万元。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原被每日优鲜收购的在楼下点位部分已经停止了运营。

  每日优鲜也在尝试避免退市。

  今年10月7日,每日优鲜宣布,调整其美国存托股票(ADS)与其B类普通股(ADS比率),由从当前的1:3更新至1:90。此次调整之后,每日优鲜的股票价格在10月17-10月28日期间ADS收盘价高于1美元,避免了纳斯达克对其停止股票交易。

  “一旦退市,每日优鲜就彻底断绝了自救的可能了。每日优鲜不退市肯定是想自救。因为大额资本介入之后需要有退出通道。每日优鲜如果退市,资本凭什么救呢?”透镜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每日优鲜在退市上做最后的挣扎,希望能有资本再救一把,但是目前来看非常艰难,因为没有足够强的模式让资本看得到未来。”林岳直言。

  谈及资本还会不会输血,记者采访的多位行业人士认为可能性较小。“我觉得微乎其微,一是每日优鲜的亏损额比较大,负债重。同时,它最有价值的前置仓等资产,已经收缩甚至关停了。所以现在难度很大了。”况玉清说。

  每日优鲜在财报中写道,无法保证可以获得额外融资。因为获得额外融资的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超出了每日优鲜的控制范围”。

  也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从每日优鲜主动收缩赖以为生的前置仓业务、员工人数缩至两位数来看,每日优鲜应该没有靠业务造血“东山再起”的心气了。

  这位行业人士也直言,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想拿到钱“难上加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王永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