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财眼观两会】何小鹏谈人形机器人:做好技术和产品,不要赶时髦
中新经纬 | 2025-03-11 10:04:38

  中新经纬3月11日电 (龚宸芫)“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是汽车公司的巨大机遇。在可应用场景里,车企每年投入10亿到20亿元就可布局人形机器人(项目)。”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接受中新经纬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来源:受访者供图

  场景应用是车企差异化优势

  “具身智能”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年两会热词。当这一前沿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将碰撞出怎样的创新图景?

  何小鹏指出,随着AI汽车深入发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汽车产业与机器人产业的交叉融合点,主要体现在五大融合纬度:供应链、技术、场景、渠道以及品牌。

  “以一家类似小鹏汽车、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车企为例,从AI软件的操作系统、交互算法,到硬件端的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芯片,再到动力系统的三电技术研发,这些技术储备与机器人研发的技术栈重合度达到70%。”何小鹏说。

  针对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局限于工业场景的应用现状,何小鹏强调:“场景落地挑战反而是车企的巨大机遇。汽车企业拥有上万个制造工艺节点、上千家销售服务网络,这些现成的工业场景和商业场景为机器人技术验证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他算了一笔经济账:“车企依托现有场景资源,每年投入10亿到20亿元即可开展人形机器人(项目),这与需要全面开拓场景的创业公司相比,(操作)相对比较容易。”

  小鹏汽车目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何进展?

  对此,何小鹏坦言:“我们做了5年。这中间改过几次逻辑,目前正在不停地试错。我希望今年年内会有一些突破,明年年内努力把量产做得更成功。”

  在2024年11 月举行的小鹏 AI 科技日活动上,小鹏AI机器人Iron正式亮相。小鹏Iron采用仿人结构设计,身高178cm,体重70kg,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目前,Iron已在小鹏汽车广州工厂投入实训。

  “小鹏汽车具身智能的世界模型还没有完全跑通,现在只跑通脚,还没有跑通手。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中有70%在于手,所以跑通手非常重要。”何小鹏表示,团队正在尝试将自动驾驶的技术模型框架移植至机器人领域,“如同摸着石头过河,目前还不确定是否能完全实现。”

  对于未来形态演变,他预测:“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增强,将来机器人造型或许会突破现有形态,不像车,也许更多会像Transformer(架构)、家或者其他Style进化,但那是10年后的事。”

  数据门槛远高于汽车

  尽管人形机器人与AI汽车在技术栈上有70%相似度,但何小鹏强调,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门槛远高于汽车。“两者都面临数据来源的挑战,汽车通过驾驶员日常行驶能自然产生海量数据,但人形机器人内部并没有人。”

  公开资料显示,在主流车企端,大模型用海量驾驶数据进行训练,替代了低效人工编码,使得智能驾驶体验更加贴近人类驾驶习惯。

  他特别指出行业痛点:“有行业的朋友说,机器人销售量从500涨到5000,数据量得到提升。但这些数据积累属于AI 1.0阶段,侧重可维修性、可OTA升级,不是真正AI 2.0所需的大模型训练数据层级。”

  在他看来,只有真正像大模型的数据才有价值,将来类似DeepSeek的大模型是在数字世界,小鹏汽车等更多公司的信息模型在真实世界。“这是两种大模型,也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一个变化。”

  除了数据带来的高门槛,在硬件研发层面,何小鹏揭示了更深层技术挑战。他认为机器人很复杂,远远超过汽车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

  “我们正在研发具备皮肤感知系统的人形机器人,有温感、有压感,甚至痛感反馈。网上发布的机器人小视频,有人会踢它测试平衡度,如果机器人很聪明,就会说‘我好痛’。当然现在还不可能做到,未来一定可以实现。”何小鹏说。

  在他看来,上述问题需要多学科深度研究,而汽车和其他领域并未涉及这些复杂技术。以手部为例,他表示难点包括如何设计关节、确保可维修性、保障安全性、降低成本以及实现力量和灵活性的平衡。

  他进一步分析:“今天你看到的人形机器人,普遍存在行走稳定性问题,根源在于仿生结构设计。中国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在设计上不是直膝盖,走的路是小碎步,如果想把它膝盖做直、步子做大,会发现全套Infra(基础设施)都要改。”

  也正是如此,他认为在开发通用机器人道路上,有诸多难题待解,加入(赛道)的汽车公司需全力以赴。

  基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复杂技术矩阵,何小鹏称:“小鹏汽车已经为此投入5年,或许还要投入20年,再花500亿元,甚至是投入数千亿元,才有机会做好。”

  公开资料显示,除了小鹏汽车,广汽集团、小米汽车、比亚迪、奇瑞等车企也加入了人形机器人赛道。

  “我也期待中国有更多公司进入科技领域,最重要的是有规划,有落地,把它真正做好。期待更多中国公司更长线布局,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不要赶时髦。”何小鹏说。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龚宸芫:gongchenyu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该文章收录于:

2025年全国两会

财眼观两会
点击收获此专辑更多精彩内容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2025年五一小长假
  • 不作调整!国内成品油调价搁浅
  • 创业板指收涨0.83%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强势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