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专家:应对直播带货违规营销 平台应严把准入关
中新经纬 | 2025-03-14 21:01:59

  中新经纬3月14日电 (宋亚芬)中新经纬研究院与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14日联合发布《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年度报告(2024)》(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新闻舆情数据中,营销宣传问题以27.6%的比例位居首位,且连续三年呈现增长态势。其中,虚假广告宣传、误导性宣传、夸大产品功效这三方面问题的比例相对较高。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对中新经纬表示,这说明一些直播带货的主播缺乏诚信意识。“当然,这也反映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现阶段直播带货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商家为抓住消费者眼球,有时候会存在侥幸心理而对商品进行过分夸大渲染。”

  盘和林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应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是监管和平台,要对虚假宣传进行打击,降低虚假宣传者的流量权重,同时打通消费者的投诉渠道,积极处理虚假宣传的问题。另一方面,消费者自己也要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些消费者不但不在乎货不对板的情况,反而对此习以为常,客观上纵容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报告》还显示,从平台类型来看,内容平台(如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的消费维权舆情比例(61.2%)明显高于电商平台比例(38.8%)。此外,内容平台在营销宣传问题、退换货问题中的比例也略高于电商平台。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这背后反映出内容平台在直播带货领域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内容平台以内容吸引用户,直播带货作为其内容变现的重要渠道,平台往往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而放松了对商品质量、营销宣传的严格审核。这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内容平台的监管漏洞,进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甚至违禁商品。”

  同时,朱克力指出,内容平台上主播众多,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吸引粉丝、提高销量,部分主播可能会不惜夸大产品功效、虚构销售数据,甚至使用极限词汇进行虚假宣传。而消费者往往被主播的口才和表演所吸引,容易忽视产品本身的真实情况。而且内容平台上的退换货机制也相对复杂,给了部分商家利用平台规则漏洞、设置退换货障碍的机会,使得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难以维权。

  针对内容平台消费维权舆情比例偏高的问题,朱克力认为应从多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内容平台应加强对主播和商家的资质审核,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确保商品质量可靠、宣传真实合法。另一方面,平台应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简化退换货流程,提高维权效率。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内容平台的监督指导,推动平台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董文博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该文章收录于:

消费洞察系列报告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创指半日跌近1% 半导体、商业百货股遭挫
  • V观财报|哈三联及多高管因4450万元对外财务资助未及时披露被警示
  • 北京9日局地有暴雨,多条公交停驶,地铁将视客流加开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