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靳东”别按下葫芦起了瓢
北京商报 | 2024-05-09 14:30:36

  “假靳东”别按下葫芦起了瓢

  杨月涵

  一个“假靳东”倒下了,无数披着“东弟”马甲的“假靳东”又浮起来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假靳东”诈骗案一审判决后,短视频平台上仍有不少其他“假靳东”的账号活跃着,它们以巧妙设计的话术和全面的陪伴,虚构出批量的爱情故事,瞄准的无一例外都是老年人的钱包。

  同一天,“有人打着罗翔的名义谈恋爱”的词条登上热搜。此前,著名法学教授罗翔发文表示,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被人“假冒发言”,甚至很多人打着他的名义招摇撞骗。

  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高仿人”泛滥,既包括账号,也包括内容。

  罗翔被假冒的发言,是“高仿”突破边界后最初级也最常规的乱象,而短视频平台上泛滥的、以诈骗为目的的“假靳东”,则是“高仿”猖獗最激进也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假靳东”事件令人咋舌之处,不只在于其拙劣骗术却能让人精准上当的反差,更在于其屡禁难止、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顶风作案。

  有人将这类事件归结为老年群体孤独感的社会问题,却忽略了平台在这其中的“难辞其咎”,审核何以缺位,算法推波助澜却没有边界。

  2023年7月,针对“假靳东诈骗”一事,真靳东直言平台难辞其咎。4个月后,靳东再发声,平台上炮制流量、吸引眼球、碎片化信息、谣言、艳俗内容不能无视。

  平台看似没有无动于衷,封禁账号、下架视频其实不在话下。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假靳东”们,却考问着平台治理成效: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成本问题,抑或是流量红利面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问题?

  改善特定群体的心理感受,是一个需要长线“经营”的社会问题,但让平台更好发挥“守门人”的作用,强化资质认证、加强谣言管理、规范账号运营等,却是能够立竿见影的办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超大型平台要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这也为平台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比起被动地跟在后面堵漏洞,不如加强源头治理,实现常治长效。

  “假靳东”治理若一直浮于表面,难免让人怀疑平台治理的诚意。作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防止高仿、擦边球类内容的出现,既需要平台火眼金睛的能力,也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该有的证明信息一个不能少,私人账号的昵称、发布信息等也要立规矩,完善的举报、反馈渠道亦是重点之一。

  当然,治理高仿乱象,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有人分析称,相关机构应推动完善制度并加强监管,信息传播平台进行追踪打击、专业人员进行内容核实以及有素质的内容生产者和热心的用户进行协助。

  在技术、法律、监管等层面,建立一整套机制,一定比下架一个视频难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假靳东”一定少很多。

来源:北京商报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外媒:全球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停止生产培育珠宝钻石
  • 创业板指低开高走涨0.8% 消费电子板块活跃
  • 国家统计局:下阶段CPI将继续温和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