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连线|专访马骏:转型金融需要更多股权、保险类融资工具
中新经纬 | 2023-07-12 10:06:14

  中新经纬7月12日电 (马静)“转型金融的主要目的是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来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11日,在2023年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SIF)夏季峰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转型金融未来还需要更多的股权类、保险类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的定价应该要跟企业的转型业绩挂钩,“减碳效果好,给它的利率就低。”

  会后,就如何促进转型金融发展,防范“假转型”等问题,马骏接受了中新经纬的专访。

  “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截至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也已超1.5万亿元。但这些绿色金融资源大部分都投向纯绿项目或接近纯绿的项目,没有充分支持到高碳企业向低碳的转型,比如煤电、钢铁、水泥、有色、造纸、化工、石化等行业。”马骏表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完善转型金融框架,从而推动高碳行业向低碳的有序转型非常必要。而目前转型金融虽已有债权类的融资工具,但还缺少股权类、保险类的,“很多企业都需要,股权类的转型金融工具其实具有很大的紧迫性。”

  谈及如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马骏谈到,浙江湖州作为中国转型金融的先行区,已经提出了担保和贴息这两项激励措施,可提高转型企业的资本金回报率,降低贷款风险,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另外,央行层面可以考虑推出类似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转型金融支持工具,为合格的转型活动提供低成本资金。此外,地方政府可使用产业资源配置这一政策工具。比如转型企业需要新能源发电(如光伏)指标,以及购买绿电来减碳,这些资源(权利)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掌握或可以影响的,因此也可以用来支持重点的转型企业。

  不过,在发展转型金融过程中,也需要防范一些企业可能出于骗取低成本转型融资目的搞“假转型”。

  马骏提到了两种“假转型”情形。一是企业没有完整(包括短、中、长期目标的)的企业层面的转型计划,但只提出单个可以减碳的转型项目,这种情况下就有风险。比如,某企业上一个减碳5%的项目,但同时再上多个更高碳的项目,企业总排放大幅上升。二是碳锁定(carbonlocking)。某个企业做一个短期能略微减碳的项目,但由于所上的设备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因此,在中长期反而减不下来碳,这种叫碳锁定,也会导致在企业层面无法持续减碳的后果。这两种假转型的风险必须靠要求企业有完整转型计划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对此,马骏表示,《G20转型金融框架》提出了5大支柱(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政策激励、公正转型),其中许多内容是为防范假转型而设计。

  2022年底,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举行。在此期间,G20各成员领导人批准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交的《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就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马骏是前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

  “这五大支柱中,对防止假转型最有用的就是界定标准和披露要求。”马骏表示,首先得有一个权威的转型活动目录或认定方法,这是防范“假转型”的重要机制。其次就是披露,包括对企业转型计划、碳排放数据、治理安排等信息的披露要求。

  关于A股上市公司是否要推动强制披露ESG相关报告,马骏表示,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已正式发布两项关于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准则,而香港有望成为较早采纳ISSB标准的经济体。鉴于港股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内地企业,会对内地企业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推动A股上市公司披露。

  此外,马骏认为,也可从产品角度对转型企业进行约束。比如在转型贷款产品的条款中,金融机构可约定阶段性的业绩目标,且持续监测,要求企业向金融机构报告,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假转型”。(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马静,邮箱:maj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罗琨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王京晶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4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出炉
  • 飞猪618将于5月18日20点启动
  • 恒指收涨0.91% 内房股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