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 覆盖碳排放量45亿吨
中新经纬 | 2021-07-16 18:34:50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6日电 (高铂宁)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举行开市启动仪式。据悉,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等方式,其中,挂牌协议交易的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交易时间与A股市场一致,交易涨跌幅限制为10%。

  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发电行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产业周期,发电行业内共计2162家单位被列入重点排放单位。据悉,上述重点排放单位预计可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45亿吨,中国碳市场也因此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对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大背景下,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可释放出更加清晰的市场信号,将有效引导相关高排放企业节能减排。

  碳配额价格走势平稳开局

  2020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共有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获配排放额度。马军介绍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设计时表示,碳排放配额与企业所处行业、企业产量等因素挂钩。

  如果企业在获配份额的基础上提高能效,实现节能减排,就可以出售其多余配额。而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可能存在配额与实际排放之间的缺口。为了实现履约,排放超额的企业需要斥资向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配额(CEA),或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抵销。

  根据2021年4月征求意见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品种为碳排放配额(CEA),且为现货交易。

  自2011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陆续建立以来,碳排放配额的价格走势就广受市场关注。7月16日上午,全国碳市场的首笔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完成,交易价格为52.78元/吨,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截至收盘,碳排放配额最新价为51.23元/吨,当天最高价为52.80元/吨,最低价为48元/吨,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此前,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曾透露,从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的加权平均碳价约在(每吨)40元左右。

  马军认为,碳市场开市首日的交易价格高于过往的碳价平均值,但和国际主流碳市场的价格还有一定距离,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首日碳价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说明全国碳市场平稳开启。未来,随着供需关系的演变,碳价会向更合理的范围发展。”

  根据中国碳论坛及ICF国际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碳价调查》报告,全国碳市场的平均价格预期会从2020年的49元/吨上升至2025年的71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只有发电行业企业被列入重点排放单位,只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未来,其所覆盖的行业和交易品种或将继续增加。赵英民在7月14日的吹风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健康运行后,所纳入的行业会向钢铁、石化、民航等其他高排放行业拓展。此前的6月18日,证监会也曾表示,将会完善合约规则设计,在条件成熟时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前法务部高级专员徐艳介绍说,目前,尚未在立法上明确碳排放配额的法律属性;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需要培育现货交易市场,待市场成熟后,可为相应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有利的空间。

  交易细则和法规有待更新

  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成立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承担。此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于6月22日发布了《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但尚未发布更详细的交易细则。马军表示,仍有一些配套措施有待落定,这也是碳市场开市自6月一再推迟至今的原因,相信正式开市后相关条例会在近期出台。

  据徐艳介绍,目前,碳市场参与主体应了解和遵守的相关法律规则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

  徐艳还指出,已经发布的相关管理规定也有待细化。比如,关于上文中提到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CCER),《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仅对其做出了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的规定。但是,具体抵销规则下对项目的具体要求如何,还有待观望:是否会对项目类型设限,是否对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时间有要求等,都还存在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全国碳市场中市场主体的违法违规现象也需要重点关注。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通报了全国首例碳排放报告造假案件,系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虚报碳排放报告,被责令限期改正。徐艳指出,根据更新后的相关规定草案,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碳排放报告,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可能被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依照虚报部分等量核减,相关第三方核查机构将被计入信用记录向社会公布,情节严重的三年内禁止从事相关工作。

  马军认为,碳排放造假第一案引人注目,但是“责令限期改正”的处罚力度还不足以震慑某些篡改伪造数据的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在全国碳市场中,碳排放相关数据非常关键,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其核查约束,实现公开透明。”

  上市公司抢占风口

  碳排放权刚刚在电力行业开始交易,相关上市公司已闻风而动。

  此前,中国五大发电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和华电集团都发布了各自实现碳中和的计划和目标,近期,各集团子公司又在碳交易市场方面多次更新。自6月至7月16日正式开市,国家电投控股的吉电股份和上海电力、华电集团控股的黔源电力、三峡集团控股的三峡能源等上市公司均在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称,公司未来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除此之外,还有上市公司组建碳资产管理专业机构,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等工作。6月11日,主营火电项目的豫能控股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出资设立碳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碳资产管理业务。6月21日,富春环保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公司基地的碳排放指标进行梳理,经审定的结余碳排放指标可以进行交易。(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付健青

精彩资讯尽在中新经纬APP,点击阅读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创指半日涨2.18% 化工板块爆发
  • 创指高开逾2% ST板块等逆市领跌
  • 15.27亿元!五一电影票房超去年,年内总票房已超2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