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0月31日电 近日,首届SEE基金会公益发展论坛成功举办。SEE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发表开场致辞。
魏辅文提到,过去20年,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发展势头迅猛,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与维持机制,物种濒危和演化适应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适应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以下是演讲实录: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由SEE基金会举办的活动。刚才看到小朋友们表演的两首歌,听了前几任阿拉善SEE会长的发言,我深受感动。SEE基金会当时请我当首席科学家的时候,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因为SEE基金会这么多年的发展,确实在中国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为中国的环保事业,特别是对我们从事这个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支持和爱护。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三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相比较而言,普通群众可能会更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而生物多样性同样也是与我们的生活休戚与共,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着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的挑战。联合国旗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数据显示,物种灭绝速率比正常高出100-1000倍,有100万的物种正因人类而遭受灭绝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统计数据也指出,约有28%的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这些挑战给我们提出警示,必须要站在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变革性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生态文明思想吸取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阐释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关,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高度契合,作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榜样和契机。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去年,我国成功举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正式设立了大熊猫、三江源、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保护地体系,开展保护地优化整合,提前完成了17%的“爱知目标”,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系统工程,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得到恢复与增长,受威胁等级下降。备受关注的大熊猫就是最为成功的保护案例。
过去20年,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发展势头迅猛,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在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与维持机制,物种濒危和演化适应机制以及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适应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可以说,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和保护实践与国际并驾齐驱,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组学技术以及天地一体化智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各种则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们此前曾对CBD目标设立以来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评估,从长期执行来看,尽管不同的目标间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向好,对于未来我们也不要太悲观。我们要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虽然任务艰巨,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在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必将走上复苏之路。
下一步,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如何发展呢?我认为可以在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各项“公约”紧密结合,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积极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协同解决方案,促进协同增效,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逐步从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向生态系统保护转变。以大熊猫为例,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保护大熊猫本身,更多的是保护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做过估算,大熊猫生存环境的服务功能最高价值达27亿美元,投入保护的资金和产出的成效比例是1比27。
再者,在科学研究方面还应加强大数据、野外观测台站、野生动植物资源库等平台建设,以及入侵生物和疫源动物本底调查,统筹优化保护网络,构建风险预警和防控系统,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实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智慧管理,服务国家生态安全。
此外,还需要加强野生动物种群的科学管控。现在已经出现了如亚洲象北迁、野猪进城、东北虎进村等人兽冲突的问题,未来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好以后,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将大量增加,就会造成人兽冲突的加剧。未来10年如何实施野生动物种群的科学管理?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最近,我和团队提出了数字诺亚方舟倡议,想通过构建濒危动物基因组完成图,保藏其完整的遗传信息,借助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的发展,为将来复活灭绝物种提供最后的契机。尽管可能没那么容易,但相信在世界各国保护生物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数字诺亚方舟将成为未来拯救濒危物种的最后机遇。
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依赖于政府部门、科学机构、相关组织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参与。近年来,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蓬勃发展,社会公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环保力量,SEE基金会通过环保项目探索实践,联动NGO伙伴,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
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商业思维有机的应用到环保公益领域是SEE基金会的优势所在。企业家们在环保公益实践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和领导力,是有目共睹的。在和他们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企业家们的责任担当,以及对环保公益事业的情怀和勤勉务实的态度。对于这样的一个环保组织,我们抱有期待。
开放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合作能力是体现一个组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SEE基金会近年来在环保领域的探索和付出成绩斐然。我们看到,SEE基金会资助了全国900多家环保公益组织开展保护项目,在全国30余个城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和交流活动,扶持了近500家中国民间环保NGO的成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知名组织。期待未来SEE基金会能与科研人员携手创新,共同合作,优势互补,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