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SEE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总监蒋泽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中新经纬 | 2022-10-31 18:57:49

  中新经纬10月31日电 10月27日,主题为“创新价值·绿色繁荣”的2022首届SEE基金会公益发展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自然保护公益伙伴计划秘书处作为指导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为主办单位,中新经纬为战略合作伙伴,云集了百余名各领域专家、企业家代表、公益同仁等,共同围绕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生态支撑乡村振兴、多元参与共创和谐自然、企业家群体共建环保公益行业发展等议题展开了主旨演讲、对话分享,为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论坛上,SEE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总监蒋泽银博士发表了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是SEE基金会的蒋泽银,今天由我向大家简要汇报SEE基金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拥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湿地等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以及黄海、东海、南海等海洋生态系统。

  拥有高等植物约35000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脊椎动物6445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7%;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

  中国是水稻、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的起源地,也是野生和栽培果树的主要起源中心,众所周知的新西兰奇异果,1904年由湖北宜昌带到新西兰,经过选育现已成为巨大的产业;近年来基因测序研究表明,世界栽培苹果起源于新疆伊犁野苹果;起源于中国的大豆,有多种野生种,从其中提取的高产与抗病基因,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大豆生产中。

  中国有栽培作物1339种,其野生近缘种达1930个,果树种类居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家养动物品种576个。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种源基础。

  衡量生物多样性的标准,上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概念,热点地区的生态系统在很小的地域面积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数量从最初提出的10个,到2016年2月最后一次更新,现在一共36个。

  这些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面积虽然只占全球面积的2.5%,但是却分布了约一半的高等植物,栖息着75%以上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超过40%的陆生脊椎动物只生活在这些热点地区。

  在中国,涉及到有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从北到南分别是中亚山地(包括天山和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西南山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断山,包括岷山、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等等,一直到云岭与高黎贡山,这是差不多全境在中国境内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印-缅地区(包括我们的哀牢山、无量山、西双版纳、十万大山到广东沿海及海南岛)。

  自1956年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建立以来,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建立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区2750处,总面积147.1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142.7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4.86%。

  自2015年起,国家开始探索建立国家公园,现在已建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重要的物种和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没有被保护起来,NGO作为政府保护力量的补充,SEE基金会这些年来在国家与地方各级部门的支持下,以多方合作参与模式,推动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基于科学的保护与恢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最大的哺乳动物到最小的鹿科动物、从迁徙候鸟到两栖爬行动物、从物种保护到栖息地恢复,SEE基金会这些年来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支持100余个机构在长江、黄河与澜沧江源头守护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在长江流域支持35个协助巡护示范点、358名协助巡护人员,巡护里程超过120万公里;推动国家协助巡护制度的建立,建设传承渔业文化的渔民驿站31所;开展亚洲象、大熊猫栖息地及湿地生态系统修复11700余亩,开展普雄原鲵、林沙锥、鼷鹿、新疆郁金香等26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的保护、监测、研究与宣传;识别出全国重要的鸟类保护空缺地,在90个空缺地累计巡护和监测7100次,记录24万条数据涉及700余鸟种,共同守护4000平方公里重要区域,公众宣传教育活动参与者达85万人次;建设以中华穿山甲、大熊猫、猫科动物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公益保护地5个,总面积3.6万公顷,作为国家保护地体系的补充,在这些区域持续开展巡护、监测、宣传教育及社区发展活动。

  三江源的保护工作始于2011年,以在地保护力量为主体,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当地和外界共同认可的保护模式,促进政策改进与公众认同,实现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长久守护。

  众所周知,三江源拥有非常丰富的物种及脆弱的环境,是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的源头,被称为“中华水塔”,支持建设当地民间环境保护网络守护7亿人的水源地,具体的工作包括物种调查、监测,水源地保护,社区能力建设与公众宣导,累计支持115家机构,直接或间接守护超过12万平方公里。

  长江是我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我们推动以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提升社会组织在江豚拯救行动中的参与度和行动有效性,形成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爱心企业、NGO、公众等各方力量联动,有效的参与拯救长江江豚,最终实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恢复,长江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美好愿景!

  •协助巡护:协助巡护制度成为国家制度,在长江流域推广

  •小豚大爱:累计支持伙伴项目60+

  •豚越计划:助力年轻科研工作者成长,支持伙伴项目11+

  •渔民驿站:引导禁渔退捕渔民再就业,助力渔村生态振兴

  •科学放流:科学放流、恢复长江生态

  •豚豚合作:国际合作,输出中国经验

  协助巡护:1考察长江江豚活动动态;2、救护受伤、搁浅等江豚;3、发现并举报渔业非法捕捞;4、发现并举报非法挖沙、排污等;5、影响更多人加入江豚保护队伍。

  协助巡护从2017年最初的7个试点开始,最终推动成为国家制度在整个长江流域推广。在推动协助巡护减少直接威胁的情况下,也关注和支持民间伙伴、科研工作者共同参与长江大保护。

  西南山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亚洲象、滇金丝猴与绿孔雀是三个最有代表性的动物,近年来我们持续开展与这三个物种及其栖息地相关的保护行动。

  亚洲象:推动以亚洲象为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缓解人象冲突;推动社区为主导的可持续的保护和以自然为本的生态修复,恢复亚洲象栖息地。

  滇金丝猴:通过政府、社区及社会组织参与,培训村民掌握可持续的生技手段、提供基层巡护员能力建设培训、开展滇金丝猴常态巡护、进行公众绿色教育宣传等活动。

  绿孔雀:保护和改善自然栖息地生境条件,促进保护区外野生绿孔雀种群稳定和复壮。

  累计开展亚洲象栖息地修复600余公顷的试点示范,开展滇金丝猴监测与相关能力培训,在保护空缺地开展绿孔雀社区保护地建设。在这些社区推广养蜂、珍稀药用植物种植等项目。

  在全球候鸟迁徙的过程中,中国作为重要的中转站(繁殖地、停歇地与越冬地),中国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对全球候鸟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球候鸟迁徙线路主要有九条,其中四条从我国经过。东非-西亚迁徙线、中亚迁徙线、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以及部分西太平洋迁徙线。自2017年开始的任鸟飞项目累计与62个伙伴合作,共同守护了78个保护空缺地块,面积达到4000平方公里。在守护这些地块的时候,完成5500余次鸟类监测与调查,记录鸟类数据18万条,共涉及到600多种鸟种,同时也记录1800余条威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当地的主管部门。开展鸟类相关科普教育900余次,公众传播影响70万人次。

  在这些守护的地块中,有18种珍稀濒危水鸟记录到超过其迁徙种群的1%,从鸟类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也针对一些珍稀濒危鸟种开展了专项调查研究。

  2017、2019与2021分别支持《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的发布》这是由民间组织发布的滨海湿地健康评估报告,《绿皮书2019》作为去年昆明CBD COP15的系统报告之一。

  同时任鸟飞的项目在支持科学研究、保护地的建议等方面提供了支撑作用。

  这两年来,我们也开始公益保护地管理的项目,现在已经在广东乌禽嶂、陕西洋县、四川鞍子河、四川新龙、宁夏秋千架与西藏墨脱等地与合伙开展公益保护地的管理。通过公益保护地管理,以弥补现有保护空缺地保护管理工作的不足。

  针对重要物种的栖息地退化情况,在一系列的企业支持下,开展了栖息地恢复探索和示范,并对试点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上升到规程的阶段,已被政府主管部门采纳。

  在此非常感谢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司、保护地司的指导和支持,也特别感谢包括蚂蚁、汇丰银行、沃尔沃、一汽奔腾、三棵树等企业的支持。

  面对正在发生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应对生物多样性威胁过程中的很小一部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中新经纬APP)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吴晓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开始举行
  • 2024年A股图鉴:3000余家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
  • 【重磅前瞻】央行将定向降准;618预售启动;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