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如何多元参与,共创和谐自然?
中新经纬 | 2022-10-31 20:07:52

  中新经纬10月31日电 近日,首届SEE基金会公益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秘书长于秀波,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总监王颖,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公益项目总监马尧,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马军,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理事长王松林进行了主题为“多元参与,共创和谐自然”的对话分享。

  以下为圆桌实录:

  于秀波:非常荣幸在这里对话,主题是“多元参与、共建和谐自然”,介绍一下参加对话的嘉宾,马军先生和我是十多年的好朋友,最近见的比较少。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王颖女士,名字特别熟,我们也是十五年前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我和马尧先生是初次相见,但99公益日大家都非常熟悉。王松林先生因为弹窗来不了北京,所以在线上参会,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在做滨海湿地的工作。今天我们几方共同讨论一下如何共建和谐自然这样一个话题。

  北京现在金秋十月,朋友圈经常看到大家晒的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色。我知道马军先生长期从事蔚蓝地图数据库的工作,带动了很多民间的力量监测环境的变化,请马军先生谈一谈您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有怎样的观察?

  马军:今天确实很感慨,又见到了秀波博士,二十年前就在一起,今天再次来到SEE基金会主办的论坛也是格外有感受。十多年前和阿拉善SEE共同探讨,当时雾霾达到什么严重的程度,可能到现在大家还都记忆犹新。记得当时是亚布力论坛,王石会长、吴敬琏理事长,包括多位阿拉善SEE的会员在一起,大家共同探讨到底该怎么解决雾霾的问题,就想到一定要通过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前提是必须要有环境信息的公开。随之提出蓝天路线图的想法,到今年正好已经是十年的时间。蓝天路线图的第一步就是监测发布,中国用三年的时间构建起了一个大气监测的网络,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之前区分不了到底是雾还是霾,那个时候污染了也不知道是怎样的情况,后来站点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到现在已经达近万个监测站点。我们提出的第二步是预报、预警和应急减排,以降低重污染期间的暴露伤害;但第三步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识别污染源。

  阿拉善SEE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支持一批环保公益组织共同发起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倡议,通过阿拉善SEE企业家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到两会。当时万捷委员连续七年提交信息公开的建议,中国在全球第一次实现废弃监测在线数据大规模的实时公开,这也是后面我们做蔚蓝地图的原因,因为将近二十九个省级平台还是不太容易获取,但在阿拉善SEE的支持下,我们开发了蔚蓝地图手机应用,公众不但能够获取,可以便捷地分享到微博这些社交平台,形成数以万计的微举报,推动中国最大的一批火电钢铁水泥企业整改问题。

  蓝天之路,最终要靠减排。阿拉善SEE会员企业不但支持,而且是亲历亲为。鉴于房地产产业上游排放量巨大,一批企业家亲历亲为,发起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现在绿链行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百万级的供应商白名单的系统,通过中城联盟推动这些企业关注环境表现。通过蔚蓝地图手机应用,如果企业出现问题,手机上可以得到推送,第一时间便捷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北京的PM2.5浓度年均值是从2013年的近90微克降低到去年33微克,今年截止到目前的累计浓度差不多30微克。我们周边有些些城市的年均值甚至直降上百微克,这对保护公众健康起到了重大作用。我对SEE基金会对我们机构的长期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也要感谢SEE基金会在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所做的贡献。

  于秀波:马军刚才提到的几件事情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信息是需要公开的,公开环境信息是需要平台的,有了公开的环境信息就会对污染企业产生压力。SEE基金会在这里做的链条性的工作,其实对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污染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家非常关注雾霾,过去的几年,大家也有关注一些濒危野生动物,尤其是去年,在电视上每天看到亚洲象北迁及南返,大家都关注走到哪里了。长江大保护中,江豚成为了“微笑天使”。我们也非常高兴地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对濒危水鸟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腾讯基金会在做99公益日的时候,有很多以物种保护项目为品牌的产品,能不能请腾讯基金会的马尧先生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这种现象的观察?怎么使公众对一些濒危动物和生物多样性更多地关注、更多地关爱?

  马尧:腾讯基金会每年都有99公益日,但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类的公募项目,就是公众可以参与筹款的项目,相对很多其它类型的项目,筹钱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一直在思考,按照一种惯常的状态继续在腾讯公益平台给予更多野保项目,不管是流量的支持还是传播的支持,确实可能也能够筹到更多的钱,但仍然处在一个非常小的比例。

  今年开始,我们也在更多地思考一种问题,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公众关注到这个领域,可以用他们的方式参与到这个领域?今年有两个项目其实是通过运动或者公益行为在腾讯公益平台获得小红花,可以理解为一种数字的Q币,但其实并不是可以用钱买的,而是需要用公益行为获取的,然后把小红花捐助到具体项目。整个项目会按照三个月为进度持续产生关联,比如今年有珊瑚礁的种植和大熊猫栖息地,可以有一定的颗粒度,告诉你捐十朵五朵小红花就修复了一平米的大熊猫栖息地,五十平米就种植了一株珊瑚,可以持续发给你照片。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撬动数以亿计的网友,他们愿意去玩、愿意去参与,让他们捐两块钱和五朵小红花,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有更轻量、更健康、更愿意参与的方式。

  我们同时也在做另外一些事情,就是从腾讯基金会的身份,希望带来更多的资金,但很多情况下资金只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很多情况下是不是可以用企业本身的一些身份和能力对这个行业有所助力?我们今年也是跟阿拉善合作一个观鸟类型的项目,因为腾讯基金会一方面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发动腾讯技术公益,牵引腾讯内部的技术志愿者、技术志愿团队去研发一些产品。我们和SEE基金会合作研发了一个“观鸟君”的小程序,可以让公众以更低的门槛参与观鸟运动,包括AI识别,即使用手机拍不清楚一个鸟的照片,但可以通过特征判断比鸽子大还是比鸽子小,或者抓取地理信息判断这个季节、这个位置可能出现什么鸟,通过这些信息就可以识别看到的是什么鸟。我们跟SEE基金会合作还有一个点,就是通过观鸟爱好者可以发现鸟类新记录,这对科学研究也有帮助,要是在不同地方调查新来的物种种群,越来越多的数据汇聚到后台,可以帮助专业的野保组织更好地去做湿地监测和修复。我们从腾讯基金会的角度来说,发动公众更多地关注这个领域,借助腾讯的一些技术,解决一些议题,但仍然任重而道远。

  于秀波:感谢马尧先生的分享,让我们意识到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筹款方面还是处于劣势,目前起点比较低,说明以后增长的空间比较大。腾讯作为重要的技术企业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参与到自然保护,“识鸟君”手机小程序做得非常好,希望大家都用来认鸟和分享数据,数据越多就能把鸟类保护得越好。我对水鸟调查也有特殊的爱好。马尧先生是从基金会的角度谈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下面请王松林先生从自然保护者的角度,谈一谈怎么才能使更多的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者让更多的人愿意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掏钱”?

  王松林:我跟在场的几位老师作为SEE基金会劲草同行和海洋保护项目的长期合作伙伴,非常荣幸参加这场论坛,而且秀波老师在保护方面还是我的前辈。我也是支持刚才马先生的观点,濒危珍稀野生动物保护频传一些好消息,它们的生存状态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比如长江江豚大保护的过程中有了十年禁渔,大家可能知道过去长江江豚濒危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渔业的捕捞导致食物来源。

  这些好消息背后其实还有很多原因,包括中国第一次举办联合国缔约国大会(COP15),这么重要的里程碑会议;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修订版更加科学全面严谨、执行更加得力,全民保护意识在提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包括腾讯、蚂蚁等等有社会媒体性质的行业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民众不仅能够向我们这些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那样,能够及时得到一线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的信息,很多社媒平台还给民众提供了作为公民科学家和民众科学家参与到调研、监测的过程中的机会,就像秀波老师提到的观鸟平台等等,这些都是部分野生动植物现在逐渐开始恢复的一些背后的原因。

  作为公益机构和媒体,我们也要比较冷静地意识到有喜讯,也有很多值得担忧的地方,仅仅是迈出了一些重要的小步。举个例子,长江江豚是在微笑,但生活在近海的东亚江豚和印太江豚这两个“堂兄弟”依然在挣扎,受到不可持续的渔业活动和部分近海开发等工程项目的威胁,它们的状况是值得我们关心的。SEE基金会在引领大家通过保护海龟等濒危物种,相信通过社媒平台的努力会动员更多公众,不断地为公众创造一些能够亲身参与的机会。

  于秀波:刚才松林提到长江江豚的微笑,最近长江流域出现严重干旱,江豚栖息地也在明显减少,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刚才杜院士展示的天山一号冰川已经在萎缩,今年重庆也出现了野火火灾,我们现在也非常担心白鹤今年冬季在鄱阳湖有没有食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已经构成对生物多样性或者濒危物种的重要威胁,请王松林先生谈一谈,我们做点什么能减缓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松林:作为青岛人,青岛本来是一个避暑胜地,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青岛的气候也是几十年来头一次特别像江南,大家可能知道青岛的绿潮问题跟气候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跟近海富营养化关系也非常大,2008年到现在一直在持续爆发。

  其实,每个人都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者,因为我们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地会排放温室气体,但如果能够合理地遏制气候变化的话,每个人都将是受益者。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我比较熟悉的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渔业领域,可以看到现在保护海岸带的森林、保护滨海湿地特别是海草床、红树林、滩涂湿地、海藻丛林等等,这种天然的蓝色碳汇就是非常好的基于自然的吸存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好办法。

  现在SEE基金会和蚂蚁集团就在引导公众一起修复家乡的海草床,根据不同的估算,固碳能力可能是两倍甚至多倍于温带森林,能够发挥净化水质、养护渔业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沿海社区免受自然灾害的作用,具有经济和生态多重效应,关键还带动了很多公众参与,让他们了解、关心、爱护我们的海草床。

  其实我们的科普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参考了马老师的蔚蓝地图,因为这是一个科普,但也是基于事实信息公开的科普,让公众更加好地了解我们喜欢的海鲜和淡水产品,现在统一叫做水产品,国际上叫做蓝色食品,究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包括捕捞渔业和养殖渔业,生产过程中也逐渐纳入了气候变化方面和生态足迹的考量,碳足迹、水足迹、自然资源消耗是怎样的,营养方面的贡献是怎样的。

  很多专家发现中国出产的贝类,比如牡蛎、扇贝,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食用,包括淡水的四大家鱼、七大家鱼等等,其实都是比猪牛羊的红肉甚至白肉的鸡肉更有营养、更加低碳的食品选择。怎样更好地为大家提供这样的选择,我想这是后面可以和SEE基金会更加深入合作的机会,因为SEE基金会推动房地产行业绿链方面积累了深度的经验,未来有没有可能打造最终推动中国蓝色食品,也就是养殖渔业的水产品的“蓝链行动”,让公众可以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蓝色消费,同时促进海洋生态保护,当然也要促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期待将来和SEE基金会的同事,包括我们的公益和商业界的朋友共同尝试。

  于秀波:松林对海洋方面如何增加生态系统固碳、增加蓝碳,增强海洋渔业资源进行更好地管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十五年前我们就和汇丰银行合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汇丰气候伙伴计划”,我也有幸参与过这个项目,请王颖女士和大家分享一下,汇丰银行有哪些办法能够应对气候变化?

  王颖:今天特别开心能够见到于老师本人,我的书架上现在还有一本2015年做汇丰气候伙伴计划的时候,请于老师主编的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报告。汇丰从1999年开始就跟很多优秀的公益组织和各种环保机构合作,开展了几十个、上百个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项目,总的捐赠额超过三亿元人民币,我们也非常高兴支持很多公益机构开创了一些好的保护模式。

  上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汇丰在公益领域做的一些事情,但汇丰作为一个企业,我们能够做的不止于此,甚至可以说更重要的舞台还是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如何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汇丰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探索。我本人在过去十八年的时间,一直在汇丰银行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很荣幸见证了汇丰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从自己的运营到业务发展到公益的全方位探索。

  刚才于老师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以及公众越来越对生物多样性的议题感兴趣,我们可以看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也随之有很多新的进展。以汇丰银行为例,我们从关注自己运营的碳中和,到开发各种环境贷款指引,阻止资金向一些不环保的方向流动,到积极开发可持续金融产品,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气候战略,以及非常具体的气候工作目标。

  我们不只是自己运营净零排放,投融资组合也要净零排放,就是提供的这些投融资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我们希望能够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全球,包括在中国跟数量庞大的客户合作,共同实现碳中和才能达到自身的碳中和目标,资金的支持必须的,所以我们也承诺在未来到2030年前拿出七千五百亿到一万亿美元的资金额度,支持各行各业的客户实现低碳转型。

  几位嘉宾都有谈到,企业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包括整个国家实现碳中和,整个过程中需要很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我们在全球成立了规模最大的自然资产资本管理公司之一,就是希望推动自然资产投资的主流化,产生一些碳汇类型的回报。我们积极推动低碳的技术方面的投资,除此之外,还在全球资助一亿美元,未来的五年我们将通过汇丰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继续跟各类公益机构、环保机构合作,探索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对比十五年前于老师了解的汇丰气候伙伴计划,目前是一个更升级版的,我们的思路更清晰、更聚焦,针对引起气候变化、威胁生物多样性的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从三个领域寻找和支持好的公益项目,希望能够促进能源转型,真正帮助到一些高排放、高污染的大型企业找到一些解决办法,促进绿色能源的购买。这里当然也包括提升企业的能源效率,我们也跟SEE基金会在绿色供应链的多个项目合作,比如马老师提到的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在汇丰的资助下尝试做绿名单,我们也在支持纺织行业、电子行业等重点行业的绿色转型项目。

  环境保护也不再是传统环境保护,需要放在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现在我们叫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探讨自然系统跟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自然系统不仅是要适应气候变化,同时也要起到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我们支持的项目,不仅仅是去做单纯的公众意识的提升,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技术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际的办法让自然系统重新恢复活力,能够吸纳更多的二氧化碳,同时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就是在气候变化不可逆的情况下更好地适应。我们也在积极支持低碳方向创业的中小企业,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也是作为寻找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尝试。

  于秀波:汇丰银行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也是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创新,除了“捐钱”以外还有一些工具,比如绿色金融等,就与自然保护行业的发展结合得非常密切。据我所知,汇丰银行和SEE基金会的合作也是非常好的,希望在这个领域,持续得到汇丰银行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方面更多的关注。最后请马军先生也从民间环保机构的角度,谈一谈如何能为国家“碳中和”战略做些贡献?

  马军:民间机构在碳中和的方向还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随着中国2020年做出双碳承诺,全球已有超过一百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共同承诺碳中和,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包括经济下行、能源危机、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等多重问题,导致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将重心转向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供应链安全的保障。作为中央政府一定要做能源保供,包括中国在内,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释放大量的化石能源和煤电,去年已出现最大幅度的碳排放反弹,所以可以说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极为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界做更多的工作,因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68%的碳排放都跟我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剩下的是消费端,很多都是和公众相关的。我们如何调动企业从减污迈向降碳,一方面要提升他们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赋能企业,我们也在和专业机构一起开发企业碳核算的平台,以及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为将来产品碳标签打好基础。我们“蔚蓝地图”上,有一个“碳易查”的小工具,可以查询衣食住用行中隐含的碳排放,希望通过不断提升全民的意识,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下抓住全球减排最关键的十年。如果这个十年没有抓住的话,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1.5℃甚至2℃的目标都将落空。(中新经纬APP)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杨京川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开始举行
  • 2024年A股图鉴:3000余家上市公司营收同比增长
  • 【重磅前瞻】央行将定向降准;618预售启动;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