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居民横琴生活“攻略”:来得了,留得下,过得好
【同期】澳门青年 郑益伟
横琴能够非常有效补足了澳门的一些生产要素的挑战,这个连接我们看得到是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这个是一个我们很顺势而为的事情。而且你看到现在“澳车北上”的政策,其实看到了两地这种融合交流,我们所说的是粤澳的融合,其实变得就是更加明显、更加紧密了。
【解说】在横琴创业的澳门青年郑益伟告诉记者,如今来横琴追梦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了,生活、交通也更便捷。自2021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成立以来,琴澳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在横琴,澳门青年研创科技,掌舵企业;澳门老人惬意生活,安享晚年。近日,中新社记者跟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团走进合作区,探究澳门居民横琴生活“攻略”。
【解说】2019年,郑益伟从澳门的公司离职,来到横琴注册公司,2020年底,他成立了AHA港澳青年孵化中心。郑益伟说,“以创业带动创业”这是他创办孵化中心的初衷。不到三年的时间,该中心累计服务企业已超过200家。
【同期】澳门青年 郑益伟
我自己作为一个澳门青年,走过整个创业的道路,其实我们遇到的问题,看到的情况其实会更加深刻。一个人走可能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深走得更远,所以说其实我觉得我们相互之间的发展是共同的,就是以创业带动创业这种心态来举办孵化中心。
【解说】融合发展,交通先行。今年9月,横琴口岸二期工程客货车“联合一站式”部分查验通道启动试运行,车辆通关时间缩短至不到2分钟,极大便利了“双城生活”的居民。
【同期】澳门青年 郑益伟
其实我住在澳门,然后在横琴工作,其实都是往返的。然后其实我从点到点的话,包括通关时间,大约20分钟就能够到达了。因为横琴口岸是24小时通关的,其实两地已经自由便捷流通了。
【解说】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珠研院”)是澳门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产学研基地,澳门大学的不少科研成果在这里实现商业转化。珠研院代院长陈国凯表示,智慧城市、先进材料、中医药大健康等澳门的优势学科都能在这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珠研院的平台也能帮助澳门大学提升研究效率。
【同期】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代院长 陈国凯
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要拿到这个病人的样品。其实在澳门要拿到内地的样品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要有过海关这一步,然后接着要做各方面报备,但是我们到了珠研院这边来做研究,它就不存在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在这边,如果企业和学校有意愿去做一个联合实验室,它可以在一周之内启动,然后两周到三周,仪器到位、人到位,这个是如果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只能在澳门做,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是横琴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模式。
【解说】陈伟良是一名澳门的注册社工。2019年,他所在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在横琴设点,从此他也在横琴扎了根。陈伟良介绍,澳门是个“社团社会”,澳门人习惯在社团中生活。他们在服务中心交朋友,共同参与活动,这是一个两地文化深度融合的过程。
【同期】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助理主任 陈伟良
很多的澳门居民他们都有参与在社团里面,所以他们来到大湾区的时候,想了解某一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找一个他们信任,他们认可的一个单位去做咨询,那么这些时候我们澳门的社团就会发挥它的作用。据我们的了解,其实来这里吃饭的老人家,他们并不是因为饭很便宜,他们最主要是社交上的需求才过来这边吃饭,因为这边有朋友,然后也可以在这里参与活动。
【解说】理发、吃饭、做香囊......走进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到处是欢声笑语,各地方言萦绕耳畔,仿佛一个“大家庭”。63岁的梁爱花在澳门退休后搬到横琴生活已有三年。经常到中心做义工的她是这里的熟面孔,周围人都爱叫她“花姐”。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刚刚熟练地帮一位老人理完发。
【同期】澳门居民 梁爱花
我感觉街坊总会都经常帮助我们的老人家,所以我可以的话我要奉献出来,我也可以帮到人,所以我要学义剪,然后我学会了我也帮助老人家,那我也开心。它有一个平台给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好像这里我们都认识了很多人,还有很多活动。
【解说】采访当天,正是服务中心成立四周年。用简体字、繁体字书写的祝福贺卡挂满墙面:“四岁生日快乐!”“祝琴澳越来越好!”。
(何俊杰 张杨彬 珠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