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17日电 (张宁)“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点放在经营主体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在第九届雄安新区投融资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的发言,点明当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11月14日,以“‘十五五’展望:金融赋能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为主题的论坛在北京丰台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代表围绕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以及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
在券商探索特色路径方面,财达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明给出了答案。据他介绍,财达证券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形成了“投行+投资+投研”三投联动的发展模式。近年来,财达证券深入开展“金融赋能区县行”专项行动,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并联合高校搭建人工智能与产业创新平台,在绿色金融等领域持续发力。面向“十五五”,财达证券将重点构建全链条资本市场服务生态,强化对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

对于如何把握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高培勇表示,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是一个产学研相结合、以经营主体为主战场和主力军的过程。为此,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点放在经营主体上,并围绕其关系和诉求,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落实、落地、落细。

在通过法治建设营造创新有利环境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指出,应强化投资者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激励与破产制度。“投资者保护得越好,国家研发投入越高,企业投资效率也越高;同时,企业家的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他表示,对债务人更为“宽容”的个人破产制度有助于激发创业活力,而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则能有效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本支撑。

远东资信总裁吕向东则表示,雄安新区将成为全球科技要素聚集高地和原始创新策源高地,投融资体系作为驱动雄安新区创新的“源头活水”,为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供了有效支撑。围绕雄安“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主线,他提出,要构建与创新周期高度匹配的投融资体系,助力实现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的高效接洽和顺畅对接,全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久文提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赖技术和资本,还需要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支撑。他建议,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应同步深化对城市发展阶段的认识,优化城市定位、完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治理等配套体系,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营造良好生态。

(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