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27日电 近日,首届亚洲公益论坛开幕。在“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公益”圆桌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表示,健康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社会倡导,以及社会意识的提升。没有社会意识的提高,推进大健康非常艰难。而为了推进大健康的实现,必须破解当前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并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
在王振耀看来,健全社会服务体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智库联合起来,需要大家的共建,而不是把压力压到一处。
同时,必须培养社会成本意识。王振耀介绍,在公益领域,募款成本的问题需要得到合理处理。一般来说,募款成本一般为20%。这一点在民非会计制度中是允许的。
但是,社会大众往往难以接受这样的成本概念。以个人大病救助平台为例,水滴筹在免费时,难以运行下去;在试点收取一定比例服务费时,单季度亏损6000万。对于收取服务费后依然亏损的现实,王振耀建议水滴筹要更精准地计算成本,请专家讨论和论证,同时要适当跟患者宣传,使其有成本意识。
此外,在王振耀看来,社会对医药成本的认识也需要进行校正。社会普遍期望医药费用低廉,但医药的研发成本往往很高。王振耀建议,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区分不同等级的需求,尊重高成本药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律追求降价。这种差异化的政策,能够更好地平衡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公众的健康需求。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智库机构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