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微医人工智能研究院:AI+健康管理正在孕育“具知智能”
中新经纬 | 2025-04-30 10:04:00

  微医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红霞4月27日受邀出席动脉网“AI大模型助力健康管理”线上圆桌讨论会,围绕“AI大模型多角度、多阶段赋能健康管理”热点议题,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入探讨。针对业内广为关注的破解通用大模型幻觉、可穿戴设备应用、AI+医疗的商业化路径等,微医控股的先行探索和徐红霞博士的深度分享成为活动焦点。

  破解AI通用大模型幻觉,需要双管齐下

  在AI医疗和健康管理领域,微医控股布局早、成果显著,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徐红霞介绍,借助微医医疗大模型和AI医生、AI药师、AI检查、AI健管、AI智控五大智能体等行业领先的AI基础设施,自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天津AI健共体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由17.8%上升至44.2%,血压达标率由19.5%上升至61.5%,血脂达标率由24.8%上升至27.9%。截至目前,天津AI健共体在管患者已经超过100万人。

  在圆桌讨论中,徐红霞回应了普遍热议的AI大模型幻觉问题。她指出,目前通用大模型的幻觉无法避免,尤其是在医疗应用场景中,不容出现幻觉,抑制幻觉需要双管齐下。她以微医控股的先行探索为例,从技术与合作、产品与运营两方面做了深入解读。

  “在技术侧,需要通过调整大模型参数,运用专业医疗知识进行微调、RAG等手段,优化大模型能力。同时,专业的审核模型必不可少,这考验从业者的行业积累。”徐红霞透露,微医医疗大模型采用多基座模式,整合外部通用大模型形成行业推理引擎基座,同时自研技术,聚焦于深度融合临床真实诊疗数据与临床决策路径,如与国家级专家团队合作形成了独有的医学规则308类1.3万条专病慢病医疗规则、47万条合理用药规则、377类222万条医药保审核规则等,将医学严谨性嵌入AI决策全流程。它无论是在医学知识问答、医学语言生成,还是在复杂医学推理、医学语言理解及医疗安全和伦理等评测维度均有突出表现,构建起从“开放探索”到“精准锁定”的智能决策链路,确保循证合规,从而实现医疗大模型临床应用的突破。

  在产品运营端,微医控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专业人力设置双保险。在天津AI健共体中,为了触达和管理老年患者,微医控股特别设置了健管师这一关键角色。在AI的辅助下,健管师不仅能高效推送健康处方,进行运动饮食提醒,还会提醒用户定期复诊,在基层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落地服务,成功填补了AI应用与患者之间的真空地带。这也是微医控股在AI健共体患者健康管理中取得提质增效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

  打通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探索四大场景

  进行用户健康管理,大模型与智能穿戴等硬件终端的融合应用正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徐红霞具体描绘了四大核心场景。

  首先是院外健康监测。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时采集血压、心率等数据,同步至健管系统,实现异常预警。

  其次是日常运动管理。通过大模型生成个性化运动方案,智能穿戴设备则可以充当监测者角色,根据用户的执行情况与数据结果,实现动态调整计划的目标。

  处方用药提醒必不可少。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充当用药监督者的角色,将医生的用药方案植入设备后,将实现定时提醒患者服药的目的,提升患者依从性。

  依从性激励也是健康管理的一大场景。在该场景中,通过积分奖励、健康排名等机制,能激励患者长期执行健康方案,改善健康管理结果。

  徐红霞指出,四大场景贯穿慢病管理全流程,将帮助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提升慢病管理效率。随着全流程健康管理的健全完善,服务对象可以从慢病人群向健康人群拓展,最终实现家医签约全人群的健康管理。

  上述四大核心场景,正是微医控股当下在健康管理领域致力探索的方向。徐红霞博士透露,近年来,微医控股正与多个国内知名智能穿戴硬件厂商合作打造定制方案,实现“院内”“院外”一体化,打通“防、筛、诊、治、管、康”全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公里”。

  AI+健康管理正在孕育“具知智能”

  在徐红霞看来,大模型有着可预测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它将继续朝着多模态发展;另一方面,大模型还将与各种工具结合,并演变出“新物种”。

  “眼下,具身智能的概念很火。在大模型与健康管理领域,其实正在孕育‘具知智能’。”徐红霞认为,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的交叉领域,“具知智能”则是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相结合的产物。“知”将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是专业的医疗知识,另一方面是大模型对患者的数据感知。

  她介绍,医疗垂类大模型具有丰富的医疗知识,智能穿戴设备能获取患者数据反哺大模型,两相结合对于健康管理带来的变革,或将不亚于人工智能对于机器人学的影响。在该领域,微医控股有望继续引领行业探索。

  近年来,微医控股在AI医疗领域的突出成就成为行业亮点。2015年,微医首创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并成功促进了互联网医疗行业规范的建立。2017年,微医携手浙江大学合作建设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推动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2020年,得益于AI能力的不断积累,微医控股开始依托天津互联网医院建设人工智能医院。围绕检查、诊断、用药、健康管理和费用监管等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医疗服务能力,微医人工智能医院打造了AI医生、AI药师、AI检查、AI健管、AI智控五大智能体。

  2022年,按照天津市政府的部署,由微医人工智能医院牵头联合天津市266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同组成AI健共体,共建按病种、按人头总额付费的健康责任制。其中,微医人工智能医院承担了“总技术赋能、总健康责任、总绩效统筹”三大职能,成为AI健共体的引擎——人工智能总医院。在人工智能总医院的赋能下,天津AI健共体取得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患者、卫健部门及公共医疗保险基金的“四方共赢”,为世界性难题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

  徐红霞博士,主要致力于医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交叉与产业转化,近年来,在国际期刊或顶级会议上发表SCI研究论文及会议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2022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等。

  由动脉网发起的“医疗大模型专题”系列直播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该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医疗大模型领域的领先企业,聚焦单个大模型应用场景进行深入对话,以破解落地难题、链接生态资源,促进更多生态合作与供需对接。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徐世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2025年五一小长假
  • 如何防范“保健品”诈骗?这份消费提示请查收
  • 天津法人银行首家!渤海银行获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