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7月12日电 (常涛)碰撞事故、横停马路、定价争议……最近,“萝卜快跑”成了热词。
面对这一新鲜事物,最先坐不住的是开出租车的老司机们,他们担心无人驾驶出租车会抢走他们的“饭碗”。
老司机们的担心操之过急吗?有无必要?关于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争议为何突然爆发?围绕这些问题,中新经纬近日专访了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
无人驾驶出租“出圈”是多方作用的结果
中新经纬:请介绍一下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各城市布局情况以及运行情况。
张宁: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底,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并于2018年推出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小马智行APP”, 2024年7月,随着小马智行取得上海市无驾驶人智能网联示范许可,小马智行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正式覆盖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当地市民可以用手机软件打到一台无人车。
目前,小马智行在北京、广州提供全无人商业化Robotaxi服务,也就是可以收费了。
中新经纬:最近,关于无人驾驶出租车(网约车)的讨论声音很多,为什么突然爆发了?
张宁:此前,大众对于无人驾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甚至很容易将之与辅助驾驶混淆,总之这事离大众还比较远。最近对于武汉无人驾驶出租车(网约车)的讨论将无人驾驶带出了圈,作为从业者来讲还是很高兴看到这项技术被关注。
实际上,近期无人驾驶行业并没有特别大的动作,之所以受到这么大关注,有一定偶然性,但背后实际上是技术到一定成熟度以及市场到一定体量的结果,是多方作用下的结果。很多公司在这个行业已经投入了很多年,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商业化落地,都是扎扎实实做过来的。
虽然市场关注的情绪和关注度可能很快会消失,但近期的讨论,作为从业者是喜闻乐见的。从长期来看,行业里的公司还是要拿扎扎实实的技术,提供安全高效舒适的出行方式。
中新经纬:从武汉的情况来看,市民反映路上的无人驾驶网约车随处可见,关注度爆发和这个有关系吗?
张宁:其实武汉发生的事情在其他城市同步进行,乘客可以在线约叫无人驾驶网约车,并为此付费。刚刚提到的“随处可见”其实是渗透率的问题,当一个城市车辆投放数量达到500到1000台时,才会给人一种随处都是这种车的感觉,所以这种感觉不是突然有的,在此之前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发展,至少一年半。
目前,小马智行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共投入了近300辆自动驾驶车,单量也是逐日增长。
担心被“抢饭碗”,是否为时过早?
中新经纬:目前无人驾驶出租车定价低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是亏损运营的,运营的拐点在何时?
张宁:对于无人驾驶出租车而言,如果要做到规模的商业化,单一城市投放500到1000台的量级,才有可能达到收支平衡。无人驾驶出租运营背后,企业投入很大,比如调度,地勤养护体系等等。我们曾测算过,在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中,当投放量在1000台时,运营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越过这个点,每增加一台车辆我们的成本会更低,毛利率会更高,进入正向的不断自我造血的阶段。
对于小马智行而言,我们希望在2025年、2026年左右,在单一城市做到千台无人驾驶出租的落地运营。
中新经纬:所以传统出租车司机担心被“抢饭碗”为时过早?有必要担心吗?
张宁:根据数据统计,在北上广深,单一城市传统出租车的体量大概是10多万台,网约车也有十几万台,所以总量就会有三十万台左右的规模,这就意味着,当你即使投入1000台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到不了1%的市场份额。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讨论,对于传统出租行业更有点狼来了的感觉,大家开始对这项新生事物有一些深度的思考,甚至开始有一点点负面情绪的体现,但实质上,从理性的角度看,以目前的市场份额对市场的影响其实还是非常小的。
当然未来无人驾驶渗透率一定会逐步提升,尤其是跨过盈亏平衡点之后,会产生指数型的增量,这个是一定会到来的,但这个时间点会在5年后,才能说对目前传统出行方式形成结构性的变化。
中新经纬:会这么慢吗?
张宁:5年以内不会形成对传统出行市场的巨大冲击,这个指的是至少要超过30%的渗透率,这个肯定不会是在5年里面就立即发生的事情。
3年之内,无人驾驶出租车会变成举足轻重的出行方式,5年之内会占有一定的市场和份额,要说一定的变化,可能是更长时间的事情了。
中新经纬:会完全取代吗?
张宁:不会。这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提供的是标准化的服务,再好的服务也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有些乘客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需要差异化的服务,从这点来讲,未来的出租车会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去做。
中新经纬:有乘客反映,无人驾驶出租速度较慢,比较“怂”,怎么看?
张宁:对于车辆的“怂”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种是高快速路,比如小马智行在高快速路比如机场线时,可以达到120km/h,这速度其实比大部分司机高出10%。
但从城区角度,尤其是已经在城市级落地应用中,面对密集的交通车流,就一定要对技术有更加完备的打磨,让车辆可以在与社会车辆的博弈中,真正做到像老司机一般甚至高出10倍的安全性、效率和体验。所以,当无人出租车投放超过一定数量,无论是对技术、通行效率还有乘客的舒适度都要做进一步的打磨,真正做到安全高效。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常涛:changtao@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