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链上数字|朱克力:柔性供应链体现中国制造“生态融合力”
中新经纬 | 2025-07-19 11:03:00

  中新经纬7月19日电 题:柔性供应链体现中国制造“生态融合力”

  作者 朱克力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于2025年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在链博会上,“智能化”成为关键词,凸显按需生产、灵活应变能力的柔性供应链受到关注。

  柔性供应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企业供应链发展的突出亮点之一,与中国规模巨大的中小厂生产需求及全球贸易特征变化密切相关。中国拥有数量庞大且分散的中小工厂,地理聚集与垂直分工使得“多品质、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当前全球订单碎片化、定制化趋势明显,过去“大单慢单”的贸易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的全球贸易趋势。更具弹性的柔性供应链能够将中国中小工厂“碎片化劣势”转化为“敏捷化优势”,通过数字化重构供需关系。处于“链主”地位的大企业协同中小企业布局柔性供应链,可使整个供应链受益。最直观的收益,是把过往高度集中的单一供货模式拆分为多节点并行的网络结构。与传统“单源”模式相比,多节点柔性网络能应对更多不可抗力因素,有助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稳住全年出货节奏和现金流。

  例如,鲁商集团在本次链博会上,展现了其“一盘货”思维,即打破传统资源分散、渠道割裂的传统方式。目前已形成以供应链平台为中枢,对内深度整合银座超市、福瑞达、一卡通等旗下产业资源,对外广泛链接生产商、供应商、渠道商及终端市场,实现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局优化与高效协同。针对受国际形势影响,面临出口受阻、渠道单一等问题的出口型企业,鲁商集团迅速启动“国货直通车”机制,协助其完成国内经营资质办理、品牌孵化、产品上架及营销策划等全流程服务,并通过银座超市门店及线上平台同步推广销售,打造“线下体验+线上转化”的融合销售模式。

  柔性供应链的核心优势在于“快”与“变”。传统供应链像流水线,环节固定、节奏单一,而柔性供应如同可调节的传送带,能根据订单变化、技术迭代或市场需求即时调整生产节奏和资源配置。中小制造企业往往通过模块化生产线、智能排产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快速切换。例如,有家电配件企业能在一周内完成从空调支架到智能传感器外壳的模具更换,这种敏捷性让它们既能承接大企业的定制化订单,又能快速响应新兴市场的碎片化需求。

  而大企业则可通过“敏捷+协同+可追溯”的数字闭环,为生产与物流提供即时需求信号,实现全链可视与追溯,凸显柔性供应链的“快”与“变”,进一步增强供应链韧性。例如,在本次链博会上,麦当劳中国发布其供应链智慧全链协同方案“一箱一码”2.0项目,让货品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证”,增强了供应链上下游的数字化协同和精细管理能力,包括餐厅收货盘点效率提升30%以上,库存信息全链可视,赋能生产和物流环节实现更敏捷的需求和供应计划与管理。同时,货品管理的颗粒度从以批次为单位,精细到了每一箱货品,实现了货品信息全链可追溯,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

  柔性供应链的另一特点是“协同”。处于“链主”地位的大型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与上下游企业实时共享订单、库存、物流数据,让中小厂不再单打独斗。例如,本次链博会上,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谈到,其过去两年建立了“联合预测-产能协同-平台化管理”的数字化协同体系,与众多“试点供应商”共同优化准时送货率和库存周转效率,通过创新的“共识计划”数字化管理模式驱动提升新品有货率,推动销售大幅增长。再比如,一家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线束的中小厂,能根据主机厂的生产计划动态调整排产,同时通过共享物流网络与周边材料供应商协同配送,将交付周期压缩。这种协同不仅降低了库存成本,更让中小厂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参与设计”,在产业链中占据更主动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柔性供应让中小厂具备了“试错能力”。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有的中小无人机零部件企业通过柔性产线,能快速测试不同材质的螺旋桨,根据飞行数据迭代设计。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让中小厂在技术迭代中与大企业同步,甚至通过细分领域的创新反哺整个产业链。

  当前,中小厂进入全球链条的“精细协作层”,首先凸显的是中国制造的“弹性优势”。过去,全球产业链依赖少数大型企业的“集中式”供应,而如今,中小厂通过柔性供应和数字化协作,形成了“分布式”的弹性网络。例如,在智能汽车链中,一家为特斯拉提供车载屏幕的中小厂,能通过实时数据调整生产参数,确保不同车型的屏幕在亮度、触控灵敏度上精准匹配。这种弹性让全球产业链在面对地缘政治波动或突发需求时,能快速切换供应节点,避免“断链”风险。

  柔性供应链的应用还凸显了中国制造的“创新渗透力”。中小厂不再是大企业的“配套车间”,而是通过首发经济思维,在细分领域推动技术落地。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专注无人机电池快充技术的中小厂可通过与大企业的联合研发,将电池充电时间缩短,这种“小而美”的创新正逐步改变行业规则。其创新渗透力,让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转向“技术纵深优势”。

  柔性供应链还使中国制造具有更强的“生态融合力”。中小厂通过数字化平台与全球企业深度绑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例如,一家为欧洲光伏企业提供逆变器的中小厂,不仅参与产品设计,还通过共享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获得订单融资,这种深度融合让中小厂从“供应链末端”跃升为“价值共创者”。这种生态融合力,正是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从“参与者”转向“规则制定者”的关键。(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付健青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该文章收录于:

第三届链博会

思想慧
汇集学者智慧
点击收获此专辑更多精彩内容
  • 中新经纬

    权威 前瞻 专业 亲和

  • 【重磅前瞻】7月LPR将出炉;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启幕
  • 近2000元住一晚海洋馆,门票售罄!这种旅游方式火了
  • 官方:严防战略矿产及相关技术非法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