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二十年来,“两山”理念以其鲜明的导向性,凝聚起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需加快完善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进一步彰显了国家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绿色发展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此号召下,各产业积极探索,以丰富实践推动“两山”理念落地见效,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道路。
产业绿色转型:从制造升级到生态守护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生产方式转型,产业逐步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生产体系。
以电气制造为核心的德力西集团,将绿色理念融入智能制造全流程。在能源利用上,通过生产线和管理系统改造,年节约电能785万千瓦时,产品能耗下降20%,旗下三大基地获得工信部“绿色工厂”认定;同时在主要基地大力发展光伏项目,工厂屋顶光伏覆盖面积占比超过70%,绿色能源使用率超过82%,仅芜湖基地一处的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每年就能节约143万千瓦时电能,年减排二氧化碳1000吨。产品设计端,从“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可循环”五个维度着手,优先选择可再生、环境影响小的材料,目前电气产品的绿色材料占比已达到88.3%,其300多款产品符合欧盟ROHS2.0标准,2025年以来先后推出行业内首款碳中和智能电表、碳中和开关面板。此外,作为链主企业,带动供应商减碳,如指导芜湖合兴电气实现15%绿电占比,年减碳超3200吨,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在化工领域,上海石化通过系统性治理打造无异味园区,以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管理推动传统工业绿色转型,成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样本。一方面,公司通过创新性地将储运部散油废气引入热电部锅炉作为燃料等方式,多措并举将VOCs(挥发性有机物)平均浓度牢牢控制在70微克/立方米以下;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大气自动站点、建立溯源工作小组和数据库,实现污染物精准溯源。此外,公司采用LDAR技术对130多万个密封点进行全覆盖检测与管理,从源头杜绝泄漏,打造“无异味”的绿色化工园区。

工程建设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推进,为“两山”理念落地提供了实体支撑,也成为连接制造业绿色转型与生态守护的重要纽带。浙江二十冶在嘉兴南湖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中,采用“AAO+高级氧化”与“Fenton+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日处理规模达5万m³/d(含3000吨/日高浓度预处理),出水稳定仍能达到一级A标准,有效缓解了工业废水对嘉兴市污水厂的压力。此外还配套匠心优化绿化方案,选用常绿植物打造“花园式工厂”,实现厂区美观与功能的统一。在杭州余政储出【2019】47号、48号地块项目,则创新应用“SMW工法桩+1道组合钢支撑”“装配式支护结构”等先进技术,“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实现基坑防护设施到主体结构防护的循环利用,广泛采用节能环保建材,荣膺2024年度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施工技术竞赛一等奖”。绿色建筑既优化了城市空间,又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成为了“金山银山”效益的生动诠释。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连接城乡、支撑发展的关键载体,同样在绿色转型中探索出生态与工程共生的新路径。中交三航局通过多项技术革新,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施工全流程。其承建的广西平陆运河航道9标项目,采用“开挖一级、防护一级”施工法及全封闭防污帘,搭配水质实时监测系统,严格管控扬尘、水污染与噪声;通过优化用地方案节约土地超百公顷,实现生活与生产废水100%循环利用,并依托智能监控技术提升环保监管效能,有效保护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在苏州长湖申线航道整治中,首创的装配式帽梁施工技术,大幅减少施工废弃物与能源消耗,相关工法获评行业二级工法并推广应用。这些实践既保障了工程质量,又守住了生态红线,为基建领域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智慧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提供了关键路径,推动高耗能领域向高效低碳转型。其中,振华重工为宁波舟山港研发的智能着箱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感控技术,解决了早期轮胎吊机械防摇性差、大风天气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迭代升级的智能感知抓放箱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全自动化首层集装箱开底,大幅提高作业稳定性和精准度;此外还成立了绿色智慧码头联合创新研究院,持续推动港口运营的低碳化转型。持续的创新举措不仅保障了港口吞吐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的运营效率,更探索出一条大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的有效路径。
制造业将“两山”理念融入生产实践的同时,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低碳转型,更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搭建了桥梁,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金融创新赋能:从价值转化到生态共建
绿色金融是支持“两山”从理念落地实践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格局。随着《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等政策陆续出台,金融资源正精准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为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各金融机构正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探索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绿色发展路径。
在助力绿色科技企业发展方面,温州银行上海分行展现了高效服务优势。面对资源再生领域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在快速扩张期的短期流动资金压力,分行迅速行动。通过前中台紧密联动,精准提炼风险点;审批流程提速,大幅缩短决策链条;后台全力保障,确保资金快速到位。仅耗时一个月,便成功投放3000万元贷款,巧妙化解企业“长贷难解近渴”的困境,助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稳健前行。
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陆金所控股以绿色担保为核心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业务体系。作为ESG战略的重要支柱,公司通过旗下平安融易平台,构建了从产品设计到风险控制的全链条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在绿色出行领域,创新推出“车e贷”专属方案,针对新能源车主二次融资难题提供高额度、低费率、快速放款服务,累计提供优惠借款超15亿元,为绿色出行注入金融动力。同时,公司还通过“金融+”模式支持乡村振兴,如“惠农金”项目累计发放4210万元免息惠农金,帮助2430余名乡村女性实现创业梦想,在普惠金融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同。
绿色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正不断拓展功能,从单纯的风险保障迈向生态价值守护。中国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积极创新绿色保险模式,在湖州设立“绿色保险创新发展实验室”,为探索绿色保险新路径搭建前沿平台;与安吉余村联合发布绿水青山保险创新服务方案,并推出全国首单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为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毛竹碳汇资源提供保障,服务保障金额达224万元。在此基础上,公司又于2024年7月落地全国首单绿水青山-零碳乡村综合保险,构建“3+1”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山、水、林及绿色生态环境救助。此外,公司首创“林木碳汇保险”“林木碳汇价格指数保险”,为近4300亩林木保驾护航,还为丽水市捐赠的浙林碳汇-亚运碳中和产品提供专属保障,推动绿色金融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当前,各金融机构正通过多维绿色金融服务创新,逐步构建起覆盖企业、乡村、公众的协同发展格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两山”理念不仅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深层逻辑,证明绿色环境是经济根基,更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兼顾生态与发展的中国智慧。展望未来,随着实践的深化,“两山”理念将持续推动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之道,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孕育“金山银山”,为人类福祉与全球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