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2日电 题:央行启动国债买卖操作“一石三鸟”
作者 秦泰 华金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8月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央行开展国债二级市场买卖,延续了7月以来政策工具箱创新加快的趋势,对现代化的基础货币投放制度以及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买卖国债置换MLF(中期借贷便利)延长了基础货币投放的到期时间,有助于提升基础货币投放的预期稳定性并降低商业银行超储率。
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工具到期时间相对较短,商业银行面对基础货币到期定向回笼的政策反向操作风险时,往往需要提升超储率以缓冲流动性冲击风险。央行启动国债买卖操作,将原来附有到期时间和定向回笼风险的质押贷款类工具改为无明确到期时间、无定向回笼风险的国债买断交易,使得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平均久期得以延长。这一操作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投放预期的稳定性,促使超储率普遍下行,充分挖掘货币乘数潜力空间,提升货币-信用传导效率。
其次,正式创设买卖国债操作工具,赋予了央行表内已持有的存量超长期特别国债充分的流动性。
随着买卖国债操作工具的正式创设,此前部分超长期特别国债具备了基础货币工具操作的可行性。通过“买短卖长”交易,央行在总基础货币投放规模不额外增加的前提下,购入短期国债并卖出长期国债,这将压低短期国债利率,同时引导市场稳定长期国债利率中枢预期。这一操作有助于引导长债收益率定价机制加速向经济基本面因素回归,并为未来探索短端政策利率逆周期定价机制提供理论和现实土壤。
再次,买卖国债置换MLF,有望强化MLF利率的市场化属性,进一步疏通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的各个环节。
MLF属于质押贷款属性的基础货币工具,当MLF加量投放但利率高于同期限市场利率时,可能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预期的错判,从而可能导致利率和数量传导效率受损。买卖国债操作以市场通行利率进行高频交易,可将焦点汇聚于操作量上,有助于弱化MLF政策利率属性,强化其市场化属性。这将有助于加快构建操作短期政策利率、向长端幅度递减的市场化利率传导机制,从而加快形成基于经济基本面的长端利率和逆周期调节的支持性政策利率定价模式。
考虑到信用需求呈现阶段性、内生性降温,以及近期央行着力构建的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逆周期和趋于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我们预计9月或进行50基点的全面降准。(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谢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