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5日电 (闫淑鑫 实习生 李怡蒙)5日,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开幕。开幕式上,24岁的独臂男孩周键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在舞台上定格了温暖的一幕。
浙江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在现场介绍,在助力肢体、视力障碍等人群方面,AI技术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帮助视障者重新“看见”,帮助肢体残疾的人重新恢复行动能力。
独臂男孩周键借助仿生手演奏钢琴 来源:主办方供图
AI可以“造人”,甚至可以“造超人”。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指出,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人类的四肢,人已经不再是传统生物意义上的人。“人将成为机器智能增强下的‘超人’,或许这将会是在长期使用先进技术后,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终极影响。”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AI将成为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和活动的代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纳入我们对社会关系考察范围。” 肖仰华说。
新技术带来更多新可能,但潜在的科技伦理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技术在帮助人的同时,也可能使人获得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如何平衡这些风险值得思考。”韩璧丞说。
肖仰华也提到,AI的大规模滥用可能会损害人之为人的本性,在AI的应用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凡伤害人之为人之本性的AI应用,我们都要谨慎,要加以限制。我们要重视技术治理,并提前考虑,做到未雨绸缪。”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也认为,在人工智能颠覆性力量逐步显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AI的治理,打造负责任的AI。
至于如何应对AI与人类抢饭碗?“人机共生”时代还有多远?
沈向洋认为,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共生的全新语境,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与IA”的融合共进。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
著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凯文·凯利表示,“人工智能不仅将帮助我们摆脱机械、枯燥的工作,完成我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生成超乎人类想象的全新事物。”
当回答“未来哪些工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一问题时,凯文·凯利称,正如当今几乎没有工作是不需要使用某种能源一样,未来的工作几乎也都会使用某种程度的人工智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我们今天所担心的许多问题,或许并不是最难解决的,真正的挑战可能是我们还未曾想象到的未知问题。要实现我们期望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积极参与其中。”凯文·凯利说。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闫淑鑫:yanshuxi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