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18日电 题:应继续坚持“降准优于降息”的政策取向
作者 盛松成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进入降息周期、美联储也开启宽松转向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如何选择备受关注。笔者认为,中国应坚持“降准优于降息”的政策取向。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选择,更是由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特征所决定的。
从政策工具使用频率看,中国近年来更倚重降准而非降息。从2018年以来,中国多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准),相比之下,政策利率调整次数较少,且调整幅度有限。
这说明,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轴是通过流动性释放来支持经济,而非大幅压低利率水平。
为什么没有一降到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压力。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指标——因为中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一旦利率大幅下行,可能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进而影响整个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而美国属于典型的直接融资主导型经济体。因此,美国降息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可控。正因如此,中国不能像美国那样“一降到底”。
2020年3月,美联储在疫情冲击下将准备金率降至零,如今已完全取消法定准备金要求。而中国仍保留着法定准备金制度,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政策空间。中国目前的平均准备金率为6.2%,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每下调0.5个百分点,即可释放约1万亿元的长期资金,操作空间和传导效率兼具。
降准将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可以更好地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降准,商业银行就可以有更多资金购买国债和地方债,这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之一。
与财政政策可以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不同,货币政策一般是间接发挥作用的,需要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配合,其实施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受市场反馈的影响。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超储率较低,降准对调节市场流动性较为有效。
我国消费和投资的利率弹性较低,降息对刺激消费、投资作用有限,因此不具备持续大幅降息的基础。对居民而言,利率下降意味着存款收益减少,财富效应减弱,反而可能抑制消费。
今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单月增加2.14万亿元——这背后,正是居民储蓄向理财、基金等非银渠道的转移。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与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密切相关。
对企业而言,投资决策更多取决于市场前景、盈利预期和风险判断,而非利率的小幅波动。因此,单纯依靠降息难以有效撬动企业投资。反观降准,它释放的是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更有利于改善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从而精准支持实体经济。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降息空间。笔者认为,当前仍具备适度降息的条件:一是物价水平持续偏低,实际利率偏高,存在调整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呈现小幅缓慢升值态势,外部压力缓解;三是美国已开启降息周期,9月的降息,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独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5年5月的这次操作中,央行在下调政策利率的同时,还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利率0.25个百分点,包括各类专项结构性政策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结构性工具降息幅度更大。
近年来,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支持经济薄弱环节(如小微企业、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等);二是支持重点领域,比如最近十年来特别强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换代、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约占人民币银行总资产14.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应继续坚持“降准优于降息”的政策取向。降准既能释放长期流动性,又不直接冲击银行净息差;既能支持财政发力,又能避免过度刺激带来的金融风险。而结构性工具则可弥补总量政策的不足,实现精准支持。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有韧性的货币政策路径。(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