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1日电 (常涛)如何证明大模型火了?
10月31日,在2023年云栖大会场外,有杭州大妈现场举牌招婿,点名要求“在阿里从事大模型工作”,引发一众围观。
目前,尚不能断定这是否是营销行为,但话说回来,如果营销都捎带上大模型,不正说明大模型彻底火了吗?
不管怎样,一门之隔的场内景象已经说明了一切。
今年是云栖大会的第14个年头,将从10月31日持续至11月2日,除了两场主论坛与500多场分论坛外,还设置了算力馆、人工智能+馆、产业创新馆三大主题馆。中新经纬探访发现,今年云栖大会,AI味、大模型味很浓,无论是在体验感更强的C端,还是流程设计更严谨的B端,都呈现出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形态。更重要的是,经过半年多的快速发展,国产大模型已经撬动了商业增长新机会、新模式。
那么,大模型这门“生意”,怎么做?
一进入人工智能+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AI大模型时代新应用”展区,这里集中展示了大模型在各场景、各行业中的应用。比如围绕阿里通义实验室的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拓展出在文本、影像、阅读和交互等场景下的一系列子应用,也针对法律、金融、城市治理等领域推出专业的AI助手。
2023年云栖大会10月31日开幕,图为大会期间一大模型展区。中新经纬 常涛摄
当AIGC遇上3D打印,又有什么奇妙体验?同样是在人工智能+馆,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基于大模型的文本生成3D打印技术。只需要输入描述某物品的一句话或一个词,便可快速生成逼真的3D模型,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来,实现“从文字创意到完整实物”的体验。
大模型更令人惊叹的,还是带来的效率上的提升。在算力馆,蚂蚁集团让普通观众体会了一把当一名“开挂”的程序员是种什么体验。
蚂蚁集团展示的“对话式编程机器人”技术,将大模型与低代码平台的能力结合,提出“片段即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对碎片化的用户语言理解,将语言片段转换为独立完整的功能更新,从而实现流畅的、实时的、可视化的对话式智能研发体验。在这项互动装置前,观众只需动动嘴就能生成一个亚运奖牌榜网站。
应用场景固然很奇妙,但如何让这些体验走下展台、走出展馆,去参与激烈的商业化竞争并能立于不败之地,对大模型从业者、创业者来说,才是真正的考验。
中新经纬注意到,当前,大模型已经撬动催生出了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
童语故事创始人张华在女儿的启发下,运用AI大模型,上线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儿童绘本产品,让每个孩子有机会成为自己绘本故事的主角。
这家位于浙江的初创小微企业今年6月开始做开发,7月上线第一个版本,目前产品已快速迭代20多个版本,月活跃用户增长到30万。
岩芯数智与邮储银行今年6月合作成立了银企联动AIGC项目,项目针对组织架构、硬件保障、软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后续双方将围绕下一代智能客服、获客效能提升,开展项目投研建设,并逐步投产落地。
大模型所带来的商业创新背后,是云计算、大模型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做支撑。
“有了大模型、云计算这些成熟的技术,才能让我们实现低成本高效创业。”张华说。
10月31日,阿里云正式发布千亿级参数大模型通义千问2.0。阿里云表示,在10个测评中,通义千问2.0综合性能超过GPT-3.5,正在加速追赶GPT-4。此外,相比4月发布的1.0版本,通义千问2.0在复杂指令理解、文学创作、通用数学、知识记忆、幻觉抵御等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
投身大模型创业的前搜狗CEO、现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在云栖大会期间提到,百川成立仅半年便发布了7款大模型,快速迭代背后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他预计今年年底之前,国内会有几家公司能够做到GPT3.5的水平,明年国内会有若干款超级应用诞生。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时代正在开启,AI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型生产力,并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10月31日在云栖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云计算是数字经济乃至全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全国80%的科技企业和超过一半的AI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看来,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结合正在引领新一波浪潮。从云计算改变互联网到更多企业拥抱云计算、开启数字化转型,GPT模型的出现带来了新工具,将让计算对科技创新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常涛:changtao@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