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经纬10月31日电 3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拓展绿色贸易相关情况,并回答了以下问题。
商务部最近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如何影响中国绿色科技产品的外贸?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出口管制,关注的是安全问题。绿色是一种发展理念。我理解,你的问题实际上聚焦的是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概括来说,抓好安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发展才能保障更强大的安全。
绿色转型往往伴随着一定成本,这对广大中小企业构成较大挑战。请问在拓展绿色贸易过程中,商务部有哪些针对中小企业的工作,帮助他们轻装上阵,不被“绿色浪潮”淘汰?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王志华:在推动外贸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向哪转、怎么转”的现实困惑。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帮助企业扫清这些障碍,提升他们的绿色竞争力。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优服务”,加强外贸企业能力建设。我们观察到,当前外贸企业在提升绿色发展意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强诉求,为此我们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帮助企业增强绿色发展意识,提升降碳转型能力。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绿色低碳规则、产品碳足迹核算、绿证绿电交易等主题举办了6期绿色贸易专题培训,线上线下覆盖超过3万多家企业。我们还建设了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专家编发了《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知识手册》,用通俗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来解读绿色低碳相关政策与规则,让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搭平台”,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今年以来,我们聚焦绿色低碳主题,已经在境内外成功举办了10多场贸易促进活动,覆盖新能源产品、绿色家电、绿色家居、可持续燃料等多个行业,吸引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踊跃对接,达成意向成交额近500亿元。我们还推动有条件的展会特别是重大展会,设立了绿色低碳专门展区,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帮助企业拓展绿色低碳国际市场。
三是“树典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中国外贸企业积极顺应国际市场需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我们面向全国遴选发布了首批31个绿色贸易最佳实践案例。这里面,有家具企业如何利用环保材料打开国际高端市场的实践,有服装企业通过改进工艺实现减排和降本双重目标的经验,也有钢铁企业使用绿色电力生产低碳钢的创新做法。这些实践经验有助于中小企业互学互鉴、取长补短。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地关注中小外贸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助力更多中小企业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绿色服务贸易地位日益重要,金融将如何支持绿色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绿色服务贸易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包括传统服务贸易的绿色转型以及本身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特征的可数字化交付服务贸易等。我国聚焦传统优势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设计、绿色航运、环境服务、绿色工程与咨询服务、绿色金融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近年来,碳排放认证与评价、碳市场与碳金融等新兴服务业,逐步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动能,对重构全球生产和消费网络,推动国际经贸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融部门主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基金等工具,赋能绿色服务贸易发展。这里想举航运业金融支持为例,相关金融工具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绿色信贷支持航运服务主体降碳减排。比如2025年,基于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目录》、中远海运能源获得交通银行2.73亿元转型贷款。二是绿色债券支持船舶低碳零碳技术研发应用。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公司发行绿色和蓝色双标签债券,通俗把和海洋相关的债券称为蓝色债券,支持船舶能源效率升级、低碳及清洁燃料开发、可持续运输等。三是绿色航运基金和股权融资,可以为绿色服务贸易项目提供中长期资金,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航运业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支持绿色服务贸易发展:一是推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应用,支持创新信贷、债券、股权等融资方式。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研发设计、物流运维、碳排放认证和评价、废旧资源回收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加大融资支持,降低轻资产、绿色服务贸易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因为轻资产企业没有太多可以抵押的资产,所以降低它们的融资门槛,有助于帮助它们获得融资。三是支持在全球金融市场发行绿色金融产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中国绿色资产。以金融业双向开放,赋能绿色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请问将如何引导企业“走出去”绿色低碳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顺应绿色发展趋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相关领域对外投资合作。2024年,我国企业在节能环保清洁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达到25.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节能环保清洁类项目新签合同额接近500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8%以上,同比增长13%。截至目前,我们对外商签了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合作备忘录共16份。下一步,会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是在拓展绿色投资合作领域方面。继续鼓励企业把绿色理念贯穿对外投资合作全过程,包括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海外绿色建设、生产、运营,加快与全球绿色产业链对接融合,深化在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国际合作。
二是在完善绿色国际合作机制方面。将积极建立绿色低碳领域多双边合作平台与对话机制,商签更多绿色发展合作文件,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标准对接,推动海外高水平合作项目实施。还将支持企业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提升绿色投资规则和标准方面的话语权。
三是在打造绿色示范合作区方面。将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绿色化,建设绿色低碳型园区。以“绿色转型、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为发展目标,推动园区内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努力减少碳排放,提升合作区绿色发展水平。
四是在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日发布了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指引》和《评价规范》两项行业标准,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鼓励企业充分挖掘绿色基础设施市场机遇,高标准开展境外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应用绿色建材和绿色施工技术,打造“中国建造”的绿色品牌。
近年来,部分经济体制定出台了绿色贸易有关规则,理由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请问对此如何看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帮助企业应对这规则,降低合规成本?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王志华: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部分经济体在持续推进有关涉碳经贸规则,我们认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各国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更广泛的全球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始终认为,相关政策应当符合世贸组织基本原则和规则,降低对贸易的负面影响,避免构成保护主义措施和绿色贸易壁垒。
为帮助中国外贸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规则变化,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解读,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依托应对贸易摩擦工作站等专业力量,及时编制发布政策指引等实用资料,针对企业关心的碳足迹核算、认证要求等重点问题,提供操作指引和案例分析,帮助企业准确理解规则要求。
二是开展系统培训,提升企业适应能力。通过“应对贸易摩擦预警和法律服务地方行”和各类培训班,加强信息服务和应对指导,帮助企业提高绿色规则适应能力。
三是强化个案指导,提供针对性支持。对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指导地方和行业组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应对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变化,在多双边场合积极建言发声,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推动构建更加包容、公平的绿色贸易环境。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完善对企服务,帮助企业在绿色转型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中新经纬APP)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