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理财>>正文

张帅帅等:收益承压,理财机构如何稳定负债端资金?

2023-02-23 16:20:06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2月23日电 题:收益承压,理财机构如何稳定负债端资金?

  作者 张帅帅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王子瑜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分析师

  吕松涛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研究助理

  近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理财产品规模共计27.65万亿元,同比降低4.66%。全年理财规模回撤1.4万亿元,是银行理财自资管新规转型以来,首次出现大幅负增长。其中,我们预计2022年11—12月债市负反馈期间,理财产品累计净赎回规模达3万亿元,成为了全年规模负增长的主要因素。

  图1:2022年末全市场理财产品规模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金色柱子代表保本+非保本理财产品,红色柱子仅包含非保本理财产品

  理财收益率跑输定期存款。我们认为,市场利率下行、非标资产减配、债市波动加剧是导致理财产品收益承压的核心因素。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披露,“2022年各月度,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09%”;而在存款竞争激烈的背景下,42家A股上市银行平均个人定期存款利率为3.22%,存款成本延续较强刚性。理财产品收益率全年跑输定期存款。

  图2:“稳增值”资产收益率对比:银行理财与房地产跑输定期存款

  注:收益率数据计算口径为全市场理财产品过去6个月的算数平均收益率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公司公告、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银行理财与个人定期存款的“跷跷板”效应

  理财产品在历史上发挥着“保本刚兑”的属性,满足了投资者接近无风险的“稳增值”需求。资管新规后,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逐步推进,理财产品波动被逐渐放大,超出了部分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定期存款逐步成为满足投资者“保本”需求的主力;居民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也从资管新规落地以来逐步显现。

  我们预计,2022年理财产品赎回的资金大部分流向了银行系内的定期存款,满足投资者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因此,倘若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保持高位,理财产品仍有一定的赎回压力。

  图3:银行理财与个人定期存款的“跷跷板”效应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理财资产端风险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当前,理财资金端投资受到负债端的强约束。为应对净值化转型带来的净值波动,资管新规后理财机构逐步压降理财产品资产端风险,从而减少估值切换带来的资产价格波动,以保障客户的稳健收益,避免客户流失;而资管新规后的债市长牛也一定程度掩盖了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压力,理财投资者也获得了相对稳健的投资收益。

  但从行业层面来看,我们认为理财机构为了保障全年规模的增长,一定程度可能忽视了投资者教育这件难而正确的事。在较为积极的营销策略以及规模增长目标之下,理财客群可能并未充分理解从“保本刚兑”到“买者自负”“净值化转型”切换的真实内涵。这也导致了投资者预期差的矛盾在2022年的债市正反馈中得到集中释放。这不仅让理财产品遭受了资管新规以来最大幅度的回撤,同时也让部分投资者失去了对理财产品的信任。

  截至2022年末,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8.76万亿元、17.37万亿元、1.41万亿元、0.09万亿元、0.02万亿元,分别占比31.7%、62.8%、5.1%、0.3%、0.1%。仅少部分机构布局风险等级较高、对投研能力要求较高的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理财机构以满足母行客户中低风险投资需求为主的诉求,使其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单一化。且一级、二级风险评级产品占比近9成。

  从具体资产配置来看,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总资产规模共计29.96万亿元,杠杆率为108.2%。其中,配置现金及银行存款、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比例为17.5%、5.7%,较2022年上半年提升3.4、2.7个百分点;配置债券、同业存单的比例为50.4%、13.3%,较年中降低2.9、1.3个百分点;公募基金产品配置比例为2.7%,较年中降低1.3个百分点;权益类资产配置维持低位,占比仅3.1%,配置规模为0.93万亿元;非标资产延续压降趋势,配置比例较年中降低0.6个百分点。

  图4:理财产品2022年下半年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减配债券、同业存单、非标、公募基金

  注:1.2017年及以前数据为全部理财产品,2018年及以后为非保本理财产品口径;

  2.2020年及以往同业存单被计入债券资产口径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管新规后时代,银行理财对于信用债的配置整体呈现出风险偏好下行的趋势,且受限于行业严监管以及房地产融资收缩,优质非标资产供给快速降低,导致理财产品配置非标资产规模压降。目前理财产品配置非标资产规模、占比已创过去10年的新低。

  总体而言,非标资产的时代红利或将逐步褪去,理财子在资产创设端的优势已被大幅削弱,未来理财机构增厚产品收益更需要依靠标准化资产配置能力与择时能力。在资产配置方面,随着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下行,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业绩承压,多元化资产配置的拓展可能已迫在眉睫,权益、衍生品等资产的投研能力构建须尽快落地。

  虽然目前理财市场破净率已恢复至债市正反馈发生前,但理财市场尚未出现明显的需求修复和资金回流,理财市场正值“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关键时刻。

  理财机构如何主动求变

  从战略定位解析理财机构如何主动求变。我们认为,理财机构必须重塑产品竞争力、拓宽客户辐射半径,才能实现负债端资金的稳定。目前理财公司亟须回答好如下三道“考题”。

  一是能否通过他行代销发力把握渠道多元化的增量机遇?从历史上来看,理财产品销售基本以母行渠道为主。截至2021年末,全市场94.1%的存续理财产品通过母行渠道进行销售,而他行代销与理财子公司直销占比仅为5.5%、0.4%。进入2022年,未获取理财牌照的中小银行不得再新增理财业务规模,驱动他行代销需求扩容。部分理财机构,如兴银理财、光大理财、中银理财等依靠先发优势以及更快速的系统对接,较早与中小银行机构进行合作,有效承接中小银行零售客户的理财投资需求,通过渠道多元化拓展为规模扩张提供第二增长动力。2022年,全市场累计销售理财产品53.6万亿元,其中13%的理财产品由非母行渠道销售,其中他行代销、理财子直销分别占比12.5%、0.5%。

  图5:他行代销成为规模增长的第二极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二是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一定低吗?而脱胎于银行资管部,理财机构的定位似乎也顺理成章应以发行中低风险产品为主。然而,我们认为“银行理财客群风险偏好一定低”实则是一个伪命题。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末,风险偏好为四级(成长型)、五级(进取型)的投资者数量占比分别为16%、4%;而四级、五级风险的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仅0.3%,也就是说,理财机构其实并未有效服务和覆盖中高风险偏好客群的投资需求。我们认为,历史战略定位、市场认知形象以及投研资源禀赋导致了理财机构目前较为单一的产品谱系;但从中长期发展来看,要实现可持续的规模增长,银行理财必须扩大客户的辐射半径,而无论是从行内还是行外的客群需求来看,单一的产品体系都不利于扩展客群基础。部分机构,如招银理财、宁银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等均较早设立权益投研团队,并予以资源投入方面的支持,以期丰富产品谱系、满足投资者更为多元的投资需求。

  图6:仍有20%的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较高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三是摊余成本法产品有多少增长空间?截至2022年末,封闭期在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规模为3.48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为12.6%,较2022年上半年提升0.8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整体也呈现止跌企稳趋势,年末封闭式产品共计4.78万亿元(占比17.3%),2022年下半年规模基本保持平稳。预计2023年封闭式理财产品有望实现扩容。原因是资本市场波动,让摊余成本法产品、混合估值产品受到市场的关注。这类产品净值波动低、资金封闭期长,有利于稳定负债端资金,减少资本市场下行期间的非理性赎回。而无论是摊余成本法产品还是混合估值产品,都需要封闭式的产品形式,我们预计这一领域将成为理财机构2023年产品创设与营销的核心发力点。但考虑到投资者对长封闭期限产品接受度程度较低,预计需求端消化需要一定周期,我们预计,2023年封闭式理财产品有望保持5%~7%的稳健增长。

  总体而言,提升投研能力、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是理财机构在中长期破局理财产品赎回压力的有效方式。不过,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理财机构主动求变也须注意风险。如果理财机构并未得到母行有效的资源投入支持,且资管文化建设不及预期,可能会进一步压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表现,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同时,虽然步入2023年,债市整体波动趋于缓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也有所降低,但依然须警惕债市波动超出市场预期的可能。(中新经纬APP)

  王子瑜 SAC 执证编号:S0080522070019;SFC CE Ref:BTC623

  吕松涛 SAC 执证编号:S0080122010077;

  张帅帅 SAC 执证编号:S0080516060001;SFC CE Ref:BHQ055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王永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