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金融>>正文

【点石成金】美联储加息与增加供给是南辕北辙

2022-06-10 16:43:41 中新经纬

  《点石成金》由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汇集每周财讯商情,邀请专家深度点评,为您呈现有态度、有价值的新闻。

  本周热点

  美国为何给东南亚光伏产品开关税“口子”

  世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估下调至2.9%

  多国电力供应告急 危机会否重演?

  美联储重要指标预示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通货膨胀问题持续 越来越多法国民众使用消费信贷

  美国为何给东南亚光伏产品开关税“口子”

  据中新经纬报道,6月6日,美国宣布将对从东南亚四国采购的太阳能组件给予24个月的关税豁免。而在3月份,美国才刚刚对这四国的太阳能产品发起反规避关税的调查。为何短短3个月,美国的态度就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有专家认为,美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转变,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内短期的通货膨胀压力太大了。4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8个月内首次放缓,但年增长率仍高达8.3%,通胀水平连续5个月处在7%上方,距离美国政府提出的4.7%的通胀预期相差甚远。就连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都于听证会上表示,美国的通货膨胀正处于“不可接受的水平”。

  点评:美国这个举动似乎并不大,却引起轩然大波。太阳能组件竟然与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称赞这个举动的只是太阳能安装商。当美国宣布暂停对东南亚太阳能行业征收新关税两年的决定时,众多美国太阳能安装商都表示欢迎。此前,太阳能安装商就曾抱怨称,关税拖累太阳能在美国的广泛采用。太阳能发电直接与美国的“能源荒”有关。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在传统石化能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靠太阳能解决“能源荒”,只是杯水车薪。如果靠暂停太阳能组件进口关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那就不如全面解除进口关税,特别是解除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对此,美国政府内部存在矛盾。财长与贸易谈判代表的主张就不一致。美国暂停对东南亚太阳能产品征收新关税,不但难以解决“能源荒”,更难以缓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的主因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世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估下调至2.9%

  据中新经纬报道,根据世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全球经济有陷入类似1970年代停滞性通胀的风险,全球经济可能正进入长期的疲弱增长和高通胀。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跌至2.1%,2023年则可能降为1.5%,世行行长马尔帕斯指出,“今天滞胀的危险相当大……由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投资疲软,低迷的增长可能会持续整个十年。由于许多国家的通胀目前处于数十年来的高位,并且供应预计将缓慢增长,因此通胀有可能还会保持较高水平。”

  点评:世行这份报告的口气很重:如果通胀持续居高不下,而有关国家采用如同解决20世纪70年代滞胀那样的政策措施,则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急剧下滑。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的滞涨所造成的恶果折腾世界经济达10年之久,被后人称作“世界经济失去的10年”。现在,世界银行预测,世界经济将再次出现滞涨,而且同样要延续10年。2021年,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缓慢的世界经济增长将持续到2030年。世界银行的预测重复了同样的看法。那么,21世纪20年代或将是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10年。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有所减轻,而现在的情况则完全相反。当年,为了抑制滞涨,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着眼于降低劳动成本,从而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走出滞涨,靠的是牺牲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如果现在沿袭当年的做法,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滞涨本来就给老百姓带来生活困难,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等于火上浇油。因此,走出这次滞涨的方法恰恰与上次相反:需要实行有利于纠正收入分配不公的经济政策。

  多国电力供应告急 危机会否重演?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21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席卷美国,一度导致“能源心脏”得克萨斯州不堪负荷,电网瘫痪。如今,随着北半球暑期到来,“缺电潮”再次席卷而来,多国电力供应告急,危机会否重演?随着美国今夏遭遇创纪录的高温和干旱,用电需求激增,多个地区可能不得不轮流停电。日本因老旧火力发电站停运数量增加以及今年3月福岛地震的影响,电力供应出现紧张局面。为此,日本政府7年以来首次提出节电要求。印度更是因多地连续遭遇热浪侵袭,面临近年来最严重的电力危机。本就处于能源危机的欧洲,为避免“电荒”正在全球范围寻找可用煤炭。

  点评: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表示,目前的能源短缺将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危机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和石油危机后,难道21世纪20年代又是一个多事之秋?当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发展中国家随之发生了金融危机,最典型的是拉美的债务危机。目前的能源危机对依靠进口能源的发展中国家是一场严峻考验;美联储加息导致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动荡,是另一次考验。国际金融协会(IIF)6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5月除中国外的新兴市场资金外资净流出96亿美元,其中61亿美元从股市流出。两场考验叠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更值得关注。度过考验靠的是发展生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供应链。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仍然坚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从而破坏全球供应链的安全运行。发展中国家要自强,充分利用全球供应链,加强南南经济合作。为此,应该吸取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南南合作的经验。

  美联储重要指标预示美国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据媒体报道,近期,美联储的一项重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有连续第二个季度录得负增长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华尔街人士坚持认为,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能够避免衰退。在6月7日发布的最新消息中,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跟踪数据指标显示,美国第二季度的年化经济增长率将仅为0.9%,说明美国经济面临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风险,通常连续两个季度录得经济负增长会被定义为经济衰退。此前,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2022年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经通胀调整后折合年率录得-1.5%,低于市场预期的-1.3%。

  点评: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期采用了不恰当的政策,是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主要原因。所谓不恰当的时期是指世界经济将再次陷入滞涨,所谓不恰当的政策是美国政策的做法与当前经济形势背道而驰。《点石成金》谈过,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在于需求端,而在于供给端,市场表现是商品和服务供不应求。正如前美联储副主席弗格森所说:“美联储对抗通胀飙升的挑战巨大,然而工具有限,无法控制供应端,只能抑制需求端。”发生经济衰退的原因,主要不是来自消费,而是来自投资。市场投资不足是当今美国经济的软肋。美联储加息提高了投资成本,与增加供给是南辕北辙。在供给端,“能源荒”,即油气供应短缺是供给不足的主要问题。美国政府利用国际制裁,加剧了油气短缺,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成本,对投资不足的现象是雪上加霜。美国经济政策的弊病来源于金融资本当道。当经济衰退的迹象已经很明显时,华尔街却大唱反调,认为美国和全球经济能够避免衰退。众所周知,美国金融资本集团对经济决策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不情愿承认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是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如果面临衰退,投资者就会对资本市场望而却步,金融资本集团割韭菜的对象就减少了。

  通货膨胀问题持续 越来越多法国民众使用消费信贷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与去年相比,今年以来法国消费信贷的使用增长了近9%,与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相比增长近10%。随着法国的通胀持续,消费者的支出不断增加,但其薪资并未以相同的比例增长,为了维持购买力水平,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开始使用消费信贷。法国信贷消费的发展大多由普通甚至贫困家庭推动,这些家庭几乎没有积蓄,需要依赖信贷获得新的资金流入,以应对不断攀升的能源价格和日常消费品价格。

  点评:对法国民众使用消费信贷,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认为目前消费信贷使用增加,金融风险不大。在发达国家,金融资本占据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其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金融资本的服务对象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消费信贷和与其相关的金融产品占据了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说明,过度而缺乏监管的消费信贷能够引发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政府没有着力于解决经济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不去想办法增加劳动者收入,而是走了一个旁门左道:用消费信贷“弥补”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足。这不是在真诚地解决经济难题,而是在转嫁经济危机。现在,法国也在往这条邪路上走。

  (编写 点评 侯若石)(中新经纬APP)

  《点石成金》第585期。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编辑:郭晋嘉)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