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金融>>正文

5月信贷、社融总量回暖结构待改善,政策或需再加码

2022-06-11 12:50:09 澎湃新闻

  5月信贷、社融总量回暖结构待改善,政策或需再加码

  备受市场关注的5月金融数据出炉:信贷、社融较去年同期多增,M2增速回升较快,但在总量超预期增长的同时,市场对结构不佳的担忧同样存在。

  中国人民银行6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9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79万亿元,M2同比增长11.1%。

  居民部门贷款由降转增,但信贷结构未见起色

  从结构上看,5月新增贷款依然更多依靠于短贷和票据贴现,新增票据融资规模创下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新高。住户部门新增贷款由4月的减少2170亿元转为增加2888亿元,但相比去年同期少增3344亿元。

  中信证券认为,5月份金融数据在总量上已经验证了“宽信用”复苏,虽然结构上仍然存在瑕疵,但是整体趋势更加明朗。

  该机构指出,从住户部门贷款看,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同比少增3379亿元,显示居民购房加杠杆意愿不强,且住房贷款数据一般滞后于地产销售,目前地产景气度相对低迷,后续仍待销售回暖;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840亿元,同比多增34亿元,这表明5月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居民线下活动增加,也促进了消费贷和信用卡需求回暖,但上海、北京等重点城市的疫情仍有反复,居民收入和预期承压,导致居民短期贷款回暖幅度有限。

  中金公司也指出,整体来看,5月信贷结构未见起色,新增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合计占新增人民币贷款比重升至52%,略低于今年2月的58%;新增票据融资占比虽降至38%,但仍位于2018年以来的高点。对于信贷结构的偏弱市场此前也有一定预期,5月中下旬起票据利率便有所回落,短期限票据转贴利率也再度逼近0%附近,一定程度表明了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

  红塔证券则认为,5月信贷数据回暖的背后主要有两个逻辑,一是疫情褪去经济修复带动信贷需求增加;二是在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下,宽信用行情重新归来。

  社融或逐步进入回升状态

  在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融资的拉动下,5月社融新增2.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亿元。社融余额同比10.5%,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结构上看,在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多带动下,表内信贷(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占全部新增社融的比重从4月31%的较低水平回升到了64%。政府债券净融资1.06万亿元,同比多增3881亿元,占全部新增社融的比重为38%,主要由于财政政策加快发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提前。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保持减少态势,三项分别减少132亿元、619亿元、1068亿元。直接融资新增较少,5月企业债券融资减少108亿元,同比少减969亿元;股票融资292亿元,同比少增425亿元。

  安信证券则预计,社融在经历前期的大幅下滑后,逐步进入回升的状态中,但这一回升斜率将较为平缓。

  此外,5月M2同比增长11.1%,M1同比增长4.6%。

  中信证券指出,M2大幅增长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在稳增长目标下,货币环境宽松、财政投放加速,另一方面是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而M1下滑反映房地产销售较弱,同时企业的盈利预期不佳,持有灵活资金的规模也随之降低。

  “仍需政策进一步放松加码”

  总量回升的同时结构不佳,市场对后续信贷和社融能否延续5月走势,以及货币政策如何发力,格外关注。

  华泰证券认为,随着政策进入稳增长窗口期,短期流动性环境偏宽松,带动社融增速回升;往前看,融资需求改善的可持续性可能主要取决于地产周期能否企稳回升,同时关注下半年海内外通胀是否成为国内货币宽松的制约。从政策发力的角度看,虽然当前财政政策效果可能更好,但考虑到各项制约,货币宽松可能起到更大的实际作用,包括结构性货币政策扩充基础货币、以及短期进一步降息等。往前看,融资需求的真正改善可能仍有赖于地产周期的企稳回升。

  “当前信贷需求的核心制约或仍在居民端。虽然6月以来上海和北京疫情防控多转向常态化管理,但居民出行、线下消费等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居民端信贷需求的回暖修复可能仍需时间。”中金公司指出,目前来看,稳增长压力仍在,激发实体信贷需求回暖可能仍需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加码,除给予银行更多的信贷额度外,利率的调降也较为关键。

  光大证券指出,当前疫情形势正在逐步好转,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正在加强。此时如果政策再适当加加力,继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那么便不难把二季度经济稳住,并使得下半年有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更应迎客上门、主动出击,加快已授信贷款的投放,积极挖掘新的项目储备,牢牢占据不可多得的信贷额度,以便未来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编辑:张澍楠)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