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中新经纬>>股市>>正文

强化投资者保护 科创板强监管护航科企行稳致远

2025-06-21 12:14:39 证券时报

  强化投资者保护 科创板强监管护航科企行稳致远

  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科创板新一轮改革在更加精准服务优质科技企业的同时,在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专门安排,注重投融资相协调,将防风险、强监管的要求贯穿改革始终。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认为,科创成长层企业上市时处于未盈利阶段,且往往具有研发投入大、转盈利周期长等特征,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强化信披,及时与投资者沟通核心技术进展、研发投入明细及商业化路径,加强市场监管,确保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强化投资者保护

  中小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群体,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任务,本轮科创板改革在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制度安排。

  具体来看,包括加强对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的专门风险揭示,投资新注册的未盈利科技型企业的投资者应当签署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投资专门风险揭示书,充分了解未盈利企业的经营风险及相应的股票投资风险、股价波动风险等。

  为便利投资者识别未盈利科技企业相关股票,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简称后添加“U”,作为特殊标识。据统计,科创板累计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目前已有22家企业上市后实现盈利,还有32家尚未实现摘“U”。根据《科创成长层指引》要求,上述32家公司将自指引正式稿发布之日起纳入科创成长层。

  此轮改革还在压实证券公司责任方面进行了部署,要求证券公司应当构筑好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道防线,切实落实好适当性管理责任,建立长期管理机制,在客户资产、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揭示等方面审慎把关,多维度强化投资者风险评估并充分告知相关风险。

  “这对证券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平安证券董事长何之江表示,不仅要持续做好创新企业的辅导上市工作,大力推动发展科创债、可交债、可转债等创新工具,盘活科技创新领域存量资产,在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方面更好地发挥推动者作用,还应该履行“看门人”职责,在支持科技型上市企业做优做强的同时,加大力度把关发行人质量,严守合规风控底线,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芦哲建议,鼓励投资者通过机构参与,分散风险,开发科创成长层专属风险对冲工具,加强行业研究能力,精准识别技术壁垒与商业潜力。监管端需要进行动态调层与研究适配的退市机制,设置调出条件,对长期未盈利或技术失败企业严格退市,防止“壳资源”炒作。

  强监管和促发展并举

  本次改革在增强科创板对科技创新的适配度和包容性的同时,注意投融资相协调,将防风险、强监管的要求贯穿改革始终。

  科创成长层的“试验田”作用就体现于此,设置科创成长层,将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未盈利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增量改革措施在这一较小范围内先行先试,本身就体现了稳中求进的理念。记者了解到,如此设计更清楚地表明改革是为了坚定支持科技创新,在这个“试验田”小范围、更可控地去试点一些更具包容性的政策,让投资者更容易识别科技型企业的潜在风险,有利于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体现了对防风险的高度重视。

  同时,改革举措中始终强化从严监管的要求,如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强调“完善行为规范,加强动态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利益输送、商业腐败等违法违规行为”。对于上市不满3年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强调要严格落实限售期相关监管要求。在组织实施部分,强调强化监管执法,突出重拳治理、从严打击科创板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行为。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指出,制度包容性的增强,将吸引更多不同发展阶段的优质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健全针对未盈利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第五套标准扩围

  具体规则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本轮改革扩大了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

  “这些领域均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和支持的范围,行业成长潜力确定性越来越强,第五套标准运用到这些领域的可行性也越来越强。”业内人士指出,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企业存在前期投入大、周期长、未来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市场对相关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融资需求较大。

  以商业航天为例,商业火箭行业前期研发周期长,直到商业发射阶段才能获取批量订单并形成规模收入。并且,我国目前航天运力缺口巨大,火箭企业一旦与客户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其后续增长预期较为稳定,有市场机构预计,2027年我国火箭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元。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证监会和交易所将借鉴当前生物医药行业适用第五套标准的做法,结合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产业特点,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来源:证券时报

编辑:张澍楠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