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公司加速“补血”
消金公司加速“补血”。近日,马上消费金融(下称“马上消金”)披露公告,公布新一期金融债发行期限为7月26日~30日,7月发行金融债的消金公司再添一例。
据统计,合计已经发行和即将发行的案例,7月来共计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金额合计116亿元,这一数额则刷新年内单月新高。自去年末,消金公司金融债重启以来,消金公司融资速度加快。分析人士认为,相比其他融资渠道,金融债成本更低,但门槛也更高,对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风险监管指标均有严格要求。后续,预计消金公司在多渠道补充资本方面将持续发力。
金融债密集发行
根据马上消金披露文件显示,本期债券发行规模合计为人民币15亿元,其中品种一基础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亿元,品种二基础发行规模为人民币10亿元。本期债券品种一票面年利率的申购区间为1.80%~2.80%,品种二票面年利率的申购区间为2.10%~3.10%。
马上消费金融为行业头部消费金融公司,2015年6月开业。今年以来,马上消金已发行两期金融债。2023年,马上消金营业收入为157.95亿元,同比增长15.69%;净利润19.82亿元,同比增长10.85%;截至期末,马上消金总资产为712.80亿元。
7月来,消费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明显提速。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邮消金”)也披露了2024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发行公告。公告显示,本期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15亿元,超额增发规模为5亿元,期限3年,发行日为7月25日,计息期限自2024年7月29日至2027年7月28日,票面利率2.10%。募集说明书显示,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及监管机构允许的其他用途,进一步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邮消金首次发行金融债,中邮消金方面对记者表示,发行金融债将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加强资金实力,助力公司继续深耕普惠金融领域。
中邮消金亦在本次发行公告中披露了其近三年经营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中邮消金营业收入分别为56.86亿元、60.48亿元和69.52亿元;然而,其净利润分别为12.29亿元、4.43亿元和5.22亿元。
与此同时,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银消金”)也发布类似公告,获准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不超过65亿元人民币金融债券,成为开业后最快获批金融债发行资格的消金公司,也是获批额度最大的消金公司之一。其中2024年第一期金融债券的发行规模为10亿元,期限为3年。
“主要是消金公司金融债此前被暂停近两年,去年底才刚刚开放,因此今年出现金融债密集发行的情况。金融债发行门槛高但期限长,一般为3~5年,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讲可以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利率风险敞口。消费金融公司一旦达到标准要求都会优先发行,达标的消金机构越来越多,落地就会越密集。”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记者表示。
年内发债规模超370亿元
消金公司目前的主流融资渠道包括股东存款、同业借款、银团贷款以及发行金融债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金融债因融资期限较长、利率较低成为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重要融资手段。但因发行金融债门槛较高,自2016年中银消金发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首单金融债以来,到2023年中,获批开业的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仅5家成功发行20单金融债,规模合计310亿元,平均票面利率为4.27%。
2023年8月人民银行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政策出台,消费金融公司金融债发行重启。
随后当年11月24日,兴业消费金融发行“2023年第一期金融债券”,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时隔两年重启金融债发行后的首家公司,也打开消金公司金融债融资的大门。
2024年7月除了准备发行和正在发行的消金金融债之外,还有已经发行成功的消金金融债。河南中原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消金”)近期成功发行了2024年第一期金融债券。本次金融债基础发行规模15亿元,期限3年。本次发行附带超额增发权,因实际全场申购倍数超出1.4倍,增加发行5亿元债券,最终发行额度为20亿元。
兴业消费金融是本月单次发行金额最高,为25亿元。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6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多期金融债,合计发行金额255亿元。 叠加7月的116亿元,今年已经合计发行(拟发行)金融债超过370亿元。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消费金融公司有效落实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大消费信贷供给力度,2023年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分别达到12087亿元和11534亿元,同比增长36.7%和38.2%。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消费信贷机构,通过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现已成为服务中低收入人群、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展望后期,王蓬博预计,目前促消费仍是扩大内需手段之一。消金公司通过金融债等融资手段,募集低成本资金,从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作者:叶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