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16日电 题:争议之下为何资本仍看好预制菜?
作者 张翠霞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
近期,西贝与罗永浩之间围绕“预制菜”的风波持续发酵,在此期间,资本市场预制菜概念股出现大幅上涨。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此次事件引发多家权威媒体参与讨论,这客观上提升了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尽管西贝明确表示其产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但事件本身促使行业向透明化发展,市场预期提升带动了相关概念股上涨。
此外,该事件也促使政策预期与市场情绪产生了共振效应。曾在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将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现炒现做排除在预制菜范畴之外。西贝采用的正是中央厨房预处理加门店现制模式。市场对这一政策执行细节的关注度提升,自然带动了相关概念股的短期波动。
从基本面来看,资本市场对预制菜的看好主要基于三个维度:需求增长、B端标准化和政策支持。
首先,需求增长驱动市场扩张。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通过预制菜节省烹饪时间。B端餐饮客户为提升出餐效率和降低成本,对预制菜的需求也持续高涨。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延续稳健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到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490亿元。
其次,B端标准化奠定行业格局。在预制菜市场规模中,B端市场占比超过70%。连锁餐饮企业通过采用预制菜实现规模化运营,对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一种催化作用。而且,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为保证菜品稳定性和效率,也会与预制菜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要求其符合ISO22000等食品安全认证标准,这有助于推动预制菜行业进一步标准化发展。
再次,政策扶持促使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技术研发。从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提升所形成的驱动力来看,我们看到智能化、个性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精准推荐,并添加维生素等健康成分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技术创新也推动产品实现多样化,比如酸菜鱼、小酥肉等产品,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了规模化效益。
此外,当前正面临十一和中秋假期,这种假日效应往往会对资本市场形成一种催化,刺激消费板块出现强势的震荡走高。在这些背景的叠加下,相关概念股出现较好表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预制菜产业链中,冷链物流是确保预制菜品质的关键环节,涉及冷链运输、仓储和配送全流程温控。原材料供应也同样重要。预制菜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超90%,其波动将直接影响企业产能和利润。中央厨房在产业链中虽然占据重要地位,但相对优势可能不如前两个环节。
总之,这次事件对整个食品消费板块的外溢效应应该是可控的,因为一家企业不足以形成对整个预制菜行业的价值重估。
从投资角度看,预制菜行业确实存在结构性机遇,但也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舆情可能会使过度依赖预制菜的餐饮品牌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另一方面,预制菜产业链既不是市场最热方向,也不属于高成长领域,而且当前在业绩上面临较大挑战和压力。在申万预加工食品板块15家样本企业中,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企业占比高达60%。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投资者不要过激去追涨或者加码配置,不要过度恋战,保持见好就收的基本策略。(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