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9月24日电 题:汽车工人大罢工升级,美国“再工业化”知易行难
作者 许维鸿 甬兴证券副总裁
2023年9月22日,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主席肖恩·费恩(Shawn Fain)表示,该联合会工人的罢工将扩大至全美范围内,新一批罢工工人将在全美20个州的38个地点进行罢工。这让美国汽车工人的这次劳资纠纷又一次升级,让占美国GDP3%的汽车产业面临成本上升压力,美国经济空心化的改善遥遥无期,“再工业化”战略恐怕又成空谈。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口嗨,已经很多年了。早在奥巴马执政时期,先后推出“购买美国货”、《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等多项政策举措来帮助美国制造业复兴。到了特朗普执政的2018年,除了主动发起针对多个国家的贸易战,还发布了《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提出实现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力,以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新冠疫情让特朗普壮志未酬、黯然退场,拜登顺势签署了《通胀削减法案》,试图通过建立供应链的长期弹性,加强美国制造业,进而实现压低通货膨胀、避免美国经济空心化的战略目标。
可惜,这三任美国总统十几年的各种信誓旦旦,还是被过去两年美国国内高通胀的现实打脸。9月21日,由于发达经济体的核心通胀指标高居不下(见图1美国和欧元区核心通胀),美联储在例行的利率会议上,虽然年内第二次暂停加息,却保持了18个月以来强硬的紧缩态度,暗示全球金融市场未来要继续加息,导致美国股市延续了9月份以来连续第三个星期的跌势。全球政商两界都在预判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国大选,一个“低增长、高通胀、高利率”的美国经济背景下,日益分裂的美国社会各阶层、年初西海岸硅谷大裁员和东海岸金融大裁员、这几个月汽车和物流行业大罢工,美国国内的地缘政治风险眼看破表。归根到底,美国国内的工资结构这十几年来进一步扭曲,传统的工业制造“铁锈地带”的蓝领工人工资变得更低,不得不靠罢工或联邦政府的补贴为生,与东西海岸金融、信息产业的巨大工资差,最终让美国内部的贫富差距、社会撕裂更加严重。
图1 数据来源:WIND,甬兴证券整理
撕裂的社会、紧缩的货币政策,都对美国的“再工业化”不利。美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不得不持续提高,美国家庭的信用卡账单会变得更长更贵,美国商业银行账面净资产为负造成的挤兑风险会持续升温,美国各级政府的融资成本更会必然高企。债台高筑、面临再次“停摆”的美国联邦政府为了连任,却依然在多线“烧钱”——无论是乌克兰危机,还是遏制中国,亦或是新冠疫情前后的无节制政府开支,只要是能用公共财政“买到”更多选票,美国联邦政府并不真的在乎穷人的生活水平。例如,这次汽车工会提出四年内将普通工会成员工资提高36%的要求,乍一听挺高,其实扣除本文伊始谈到的未来几年高通货膨胀的份额,汽车工人即便斗争胜利,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很有可能还要下降;更可笑的是,这种所谓的、还未取得的胜利,只是针对那些愿意每年支付相当比例工资给汽车工会的工人,其余更穷的工人则命运未卜。
被美国制裁、封锁的华为,在芯片领域的突破,代表了中国工业化的韧性和弹性,让美国的“再工业化”梦想雪上加霜,也让英美政客不遗余力唱空中国经济的企图无疾而终。中国经济2023年的宏观数据局部有些异常,是疫情前后经济小周期、统计小周期的阶段性误差问题,短期内利用这种数据的波动混淆视听、唱空中国还可以,长期上肯定是不行的,只能是英美政客的缓兵之计。因为稍微专业分析一下,中国经济的很多硬数据指标和趋势,例如发电量、贸易顺差等都格外“坚挺”,甚至是强得有点出乎意料(见图2中国发电量;图3中国对外贸易)。其中,中国由于强有力的防疫政策,在疫情三年的贸易顺差“非正常”强力增长到月均800亿、甚至千亿美元;进入2023年,贸易顺差本应迅速“回归”疫情前400亿左右的水平,但是在美元加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贸易顺差依旧保持了700亿美元上下的水平,这让唱空中国的观点在经济学上业余得不值一驳,经济危机更不可能发生在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了。
图2 数据来源:WIND,甬兴证券整理
图3 数据来源:WIND,甬兴证券整理
其实,只要稍加努力调研,走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就会发现中国制造业早就不是三十年前的劳动力密集型,而是充满着数字机床、机器人的智能化工厂,美国要想与之正面竞争,并不容易。更有趣的是,中美两国的制造业企业,其核心工程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差达到20岁、甚至40岁:一边是中国80后、90后工程师已经能独当一面,另一边是美国“两鬓白发”的工程师都在畅想退休养老的美好时光。那么美国的少壮人才去哪里了呢?除了流入传统意义的金融业、投资银行,还有就是新兴科技企业。
美国过去三十年“娇生惯养”了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这四大超万亿美元市值、组织日渐臃肿、管理日渐官僚的巨无霸跨国公司,加上早就成名的英特尔、IBM、甲骨文等老牌信息产业巨头,吸纳了大量高素质年轻人。这些行业核心技术团队的高工资、官僚化管理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也直接造成了2023年年初的规模化裁员。无论如何,美国“再工业化”的“蓝领”劳动力很难从存量里挖潜力,也无法用高收入预期吸引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的“码农”。这些都体现在如火如荼的汽车工人大罢工上,也必然是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两难话题。(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