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近期,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与Visa联合发布《中国跨境消费年度指数报告(2017)》,其中跨境电子支付对于跨境经济活动的重要促进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新技术对支付行业发展作用重大
当前,随着各式各样新兴支付工具的出现,支付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移动技术为基础的支付手段创新,对于个人的交易行为及社会经济运行,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支付效率以及支付安全保障的提升,对于消费交易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全新的支付体验,包括新奇的支付文化尝试,都也有利于刺激年轻人的消费行为;而依托于支付渠道的,无论是消费信用支持、附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与支付相关的便利增值服务,对于促进消费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支付宝等支付平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B2C发展过程中的信用终结担保问题,这种消费信用支撑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而对于消费大数据的挖掘,不仅可以衍生出多种商业模式,而且对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等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望未来,新技术将全面影响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包括支付工具、交易模式、清结算流程、支付中介与组织、支付账户体系、监管政策等等。新技术在工具层面上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支付形式,包括一般非接触式支付、智能穿戴设备支付、生物识别技术支付等。新近又出现的“无支付环节”的虚拟支付方式的创新和设想,即将个人生物特征识别与云计算等技术结合,无需中间环节的个人身份、账户和信用水平等识别,消灭支付载体,直接完成支付,如亚马逊2016年底推出的Amazon Go。支付在创新路径上有一些共同特征,即围绕支付安全,开发各种摆脱传统有形的身份、资金认证载体约束的新技术,让支付变得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让支付不受外在载体和中介的约束,大大降低支付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总体来说,支付创新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支付的去现金化,节约社会成本,促进互联网经济与电子商务发展,重构金融交易过程并整合金融服务功能。
在跨境支付体系建设之中,往往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难题。理论上讲,我们可以借助新技术解决现有支付体系的诸多难点,包括:进一步降低复杂性(尤其是涉及到多个参与方的跨行、跨境交易)、改善端到端交易速度和资产可得性、降低多个交易记录持有方的沟通成本、提高交易记录的透明性和不变性、通过改善数据管理提高网络灵活性、降低运营和金融风险等。
跨境支付的机遇与挑战
就严格意义上看,跨境支付体系的发展应该包括三大层面,一是证券清算结算体系的跨境发展,如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金融市场的开放探索,本质上都离不开证券清算机制的国际化安排;二是大额支付清算体系的跨境发展,过去曾经表现为人民币清算行、代理行模式,或人民币NRA账户,现在则是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重点;三是小额零售支付的跨境发展。
由于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加上公众对第三方支付的跨境支付创新非常关注,因此通常说跨境支付的时候,多指小额零售支付的部分。而正是由于小额跨境支付业务因环节多、流程长、成本高、手续复杂、效率低下、普及率低,更容易成为新科技重点着眼的领域。
伴随支付新技术进步与小额跨境支付业务的普及,跨境支付也存在新机遇与挑战。归纳来看,当前跨境零售支付最突出的机遇,体现在随着留学、旅游、劳务等人员的跨国流动,小额跨境汇款需求快速上升;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开放程度提升,跨境支付业务需求不断增长;并且,新技术改善了原有的跨境支付效率与成本制约,为跨境业务提供便利性。
与此同时,跨境支付也面临一些突出的挑战。包括:交易真实性识别风险、洗钱和资金非法流动风险、备付金管理风险、逃避个人结售汇限制的风险、国际收支的申报管理监测风险,以及如何有效保障客户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此外,更多跨境支付工具的出现,势必带来跨境支付市场对用户、客户资源的抢占。而当前,这一竞争态势,已通过提现费率的价格战充分显现出来。如何跳出低水平的价格竞争,打造真正的服务价值链,这对于金融机构和支付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线上加线下,平台模式加上精细化服务,将成为跨境支付竞争中应当完善的重要部分。(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