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一直强调降本增效的物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也是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全面形成产业生态链从而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机遇。
美国是最早把供应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家。早在2012年,美国就发布了《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其目标一是促进商品的高效和安全运输,二是培养一个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
《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布,标志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现代物流开始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英国学者马丁·克里斯多夫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各个国家已经将供应链平台的竞争作为国家竞争的主要支撑。
1985年,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代表作《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基于“经济链”的“价值链”概念,强调企业与其战略相关的各个环节都是价值活动的整体,这是供应链最直接的来源。1996年,Reiter在整合了上述“价值链”思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的定义,即供应链是一个运作实体的网络。到了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把物流定义为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开始将物流的概念向供应链转移。
在中国,对供应链的研究其实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但各行业整体呈现出的供应链竞争力却偏弱,目前仅有联想集团一家企业入选Gartner全球供应链25强。
清华大学自2001年建立工业工程系伊始,就由笔者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供应链管理》课程,而今该课程已在国内多数高校相关专业得到普及。与供应链相关的高等教育和专门培训,为供应链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
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计算机和自动化、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供应链管理开始兴起并逐渐与依托信息技术产生的互联网、移动物联网和物联网等虚拟/实体网络深度融合,推进传统商业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员流、制造流和服务流向融合了现代销售网络、信息网络、资金网络、物流网络、人员网络、制造网络和服务网络等多重功能的网络平台转变,进而形成面向客户需求的全过程高效协同供应链网链结构。
互联网和物联网支持下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传统供应链塑造成具有高度智能化、可视化和服务化的智慧供应链,不仅可以将设计、采购、生产、仓储、分拣配送、包装、销售、运输直到交付客户及售后服务等企业内外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形成高效高质协同,还可以在生产、销售和物流等不同行业中形成深度供应链融合和产业生态链,从而提高为终端客户“解难”的能力。
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消费国和全球第二大制造国,也是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第二多的国家,更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和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但在全球供应链市场上却处于收益洼地和竞争洼地。
此时,我国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谓是审时度势:既可以利用我国的经济优势和市场引力,重构全球供应链布局,又可以利用全球供应链优势企业拉动国内重点行业相关企业,实现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又有利于通过从生产到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对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协同成本和推进实体企业发展。
《意见》释放的最大机遇和政策红利是,在三年内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出100家左右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农业、制造业、流通业和供应链金融业的产业生态链建设将在政策上得到全方位支持,其中绿色供应链和全球供应链是供应链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
农业供应链将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到服务的组织体系、科学化水平和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入手,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为目标,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
利用可视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业供应链将在包括产品设计、采购、生产、仓储、包装、运输配送、销售到售后服务在内的全生命链条,实现协同化、服务化和智能化。
而流通业供应链的目标是,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和综合服务供应链协同平台,引导生产端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新型供应链服务企业。
以“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供应链金融业可以深度切入农业供应链、制造业供应链和流通业供应链环节,实现信用精准评估和资金有效供给,既能助力资本与产业融合,又能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
绿色供应链则将传统产业的环保压力变为现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在绿色制造、绿色流通和逆向物流体系上,倡导新消费、建立新标准、应用新装备、培育新动能、营造新体系和扶植新产业,保证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全球供应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从积极融入到参与引领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另一方面参与全球供应链规则制定,有助于提高全行业供应链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构建世界级供应链生态圈。
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但可以预测的是,支撑培育100家左右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的各类资源平台,一定会优先获得关注和取得成功。(作者为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