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CPI及PPI数据。9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同比涨幅连续8个月低于2%。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9%,环比上涨1.0%,同比涨幅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为4月以来新高。PPI与CPI的剪刀差扩大至5.3个百分点。
9月,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继续分化,那么,应如何看待当下的通胀形势?我们仍然强调,尽管CPI持续位于低位,但不应就此忽视对通胀的关注以及需求的好转。而PPI尽管因基数影响同比涨幅逐步回落,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对需求端的支持下,其环比将仍然维持正增长,同比涨幅在明年二季度基数效应消失后仍将再度抬升。市场所担心的二次通缩大概率不会出现。从这一角度看,通胀可能是2018年宏观经济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观察9月CPI,我们发现,食品和非食品的分化依旧。9月,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与4月一致,同为2017年2月以来的最高点;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涨幅则扩大至2.3%,再创新高;而9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4%,降幅较8月扩大1.2个百分点。换言之,9月CPI的低位仍是受到食品压制。
那么,食品价格的持续低位能持续多久?回顾2002年以来的CPI走势,我们发现,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的下降周期大致在13—16个月不等,最近的食品价格峰值为2016年3月,从这一角度看,2017年3月食品价格同比4.4%的降幅可能就是本轮食品价格同比的底部。事实上,我们看到,自4月以来,食品价格尽管仍为负增长,但整体处于降幅收窄阶段,即使对比历史上最短的食品价格上升周期,预计食品价格在四季度以及2018年的一季度也将延续上涨。按当前的情况估算,只要食品价格涨幅超过2%,CPI就极易上到2%以上。
从这一角度看,当前CPI的低位,更多反映出的是CPI权重的问题。从CPI分项看,代表消费升级的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涨幅明显居前,超过CPI整体涨幅。从央行的城镇储户调查数据也可看出,2017年以来居民的消费意愿逐步回升,但消费选择更多体现在医疗、教育、旅游等方面。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可以认为,居民消费需求同样面临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目前的CPI权重中体现得并不明显。
更进一步,从供给端看,根据我们的测算,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已经位于潜在增速上方,产出缺口转正。2017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抬升,我们预计产出缺口将继续扩大,这也将推动通胀水平的抬升。
因此,尽管当前CPI仍位于低位,但对未来的通胀形势并不可掉以轻心。
另外,PPI的上升,我认为更多可能来自需求端的推动。典型的例子如:就在中国公布9月价格数据的当天,伦铜升破7000美元,这更多来自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
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同步复苏的阶段。进入2017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日渐明朗,除了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抬升外,欧洲、美国的经济数据也有明显好转。典型的,如欧美制造业PMI数据屡创新高,包含OECD成员国和六个主要非成员国的OECD综合领先指标自2016年3月起持续18个月上升。而IMF等主流机构也不断上调了全球经济增速预测,IMF最新的预测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3.6%,2018年增长3.7%,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经济的复苏从需求端对大宗商品的价格构成了支撑。如果考虑到目前企业资本支出上升的证据逐步增加,未来产能扩张逐步开启,需求端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支撑可能更为强劲。而我们此前的实证研究表明,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与国内PPI显著相关。考虑到全球经济的复苏,以及国内改革的延续,2018年PPI环比维持正增长并不令人意外。
如果说CPI和PPI均有向上的动能,那么,通胀在2018年则很可能是宏观经济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经济增长并无大的下行风险,美欧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步收紧,预计国内货币政策的紧平衡将会延续,利率水平易升难降,对货币政策的松动不宜抱有期望。 (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朱启兵,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曾任民族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经济学》(季刊)编辑部主任等职务。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