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耐性与韧性
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出炉。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8%,民间投资等多项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就业、收入、物价等民生指标保持稳定,就业指标尤为亮眼,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
这张“成绩单”来之不易。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投资回报率下降、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工资上涨与老龄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有所下滑,质疑声时常出现。
面对经济下行态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行减税降费政策,并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对症经济发展陈疾。注重供给端改革是政府经济执政理念中的亮点,经济增长从本质来讲取决于市场如何调配资源条件与制度条件,即充分发挥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的力量,并通过鼓励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正是与市场经济规则相接轨,推动了中国各行各业微观基础的重塑与改善,从而夯实了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推动了改革,改革促进了开放。改革开放形成良性循环,合力作用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体制向成熟、完善、现代经济体制迈进。
新一轮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加速推进。从已推进的改革看,经济体制改革是先导,混合所有制、国企、财税体制、金融外汇体制改革,都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展开。今后一段时间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并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和“过头税”,给企业和市场主体留有更多可用资金。
“改革不能等、靠、要”,反过来当改革具有了内生动力,也不再需要等、靠、要,这就是周小川所说的“棘轮效应”。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如吸引外资、贸易开放经营、加入WTO、修改外汇条例、人民币跨境使用等,中间也出现过少量反复,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坚持到底。
中国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体制模仿和经济追赶,中国经济的耐性来自于体制创新,来自于市场经济不断成熟迸发的新活力。
就业的充分,得益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广泛渗透,新的服务不断涌现。新旧动能转化正重塑中国经济的韧性,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正是在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腾出空间、蓄积力量。
当未来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看看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正是在“一环改革解放一个生产力”,在生产力解放后的挑战又推动下一轮改革,在一波波“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走到今天。接下来的改革,将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遇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会越来越多,因此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