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20005
中新经纬>>股市>>正文

一个月内17家!医药企业密集递表港交所,啥原因?

2025-10-23 12:20:58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10月23日电 (王玉玲)根据港交所网站,9月21日至10月21日,17家医疗健康领域企业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较2024年同期的4家大幅增长。最新一家,是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荷花)。

  2025年登陆港股的22家医疗健康企业中,16只上市首日收盘股价上涨。其中,分拆自四环生物的轩竹生物-B于10月15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11.60港元/股,首日收报26.30港元/股,日涨幅达126.72%,市值突破百亿港元。

  一个月内17家企业递表

  据中新经纬梳理,近一个月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17家医疗健康企业分别是新荷花、华恒生物、滨会生物、靖因药业、贝达药业、蓝纳成、长春高新、融泰药业、诚益生物、森亿智能、四川好医生、安诺优达、百利天恒、麦科奥特、微医、艾米森和英派药业。

  而2024年同期,仅有维昇药业、泽辉生物、纽曼思和明基医院集团4家医疗健康企业申报IPO。

  上述申报IPO的17家中,有8家企业主营业务为创新药,涵盖溶瘤病毒、放射性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等领域。剩余申报企业中,有4家主营业务为数字化、互联网医疗或AI医疗科技,2家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此外还有主营业务为合成生物、中药饮片、治疗性生物制剂的公司,涵盖领域较为广泛。

  从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进程来看,17家申报企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首次递交招股书的企业,包括英派药业、艾米森等。第二类是此前冲刺IPO未果的企业,例如微医、新荷花等。

  对于本次港股募资的用途,新荷花称,将用于扩大中药饮片的产能,升级数字化智能生产系统;销售及营销活动;在2027年底用于在越南及马来西亚建立海外销售渠道等。

  第三类是A股公司冲刺H股,例如长春高新、贝达药业、百利天恒等。

  咨询公司沙利文大中华区医疗健康事业部执行总监李谦对中新经纬分析道,不少已在A股上市的医疗健康企业选择赴港谋求第二上市,主要反映出企业在融资与国际化布局上的新考量。一方面,港股市场政策环境改善、审查节奏加快,且对创新型、研发型企业更具包容性,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通道;另一方面,港股拥有更成熟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和创新药、器械类企业估值体系,有助于企业获得国际资本的认可与定价。此外,多地上市还能提升企业的全球知名度和治理结构透明度,为其海外市场拓展、并购和国际合作创造条件。

  7只个股认购超千倍

  Wind数据显示,2025年开年以来(截至10月21日),共有75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首发募资总额(含预计)为1687.47亿港元(约合1547.19亿元),因部分企业行使超额配售权,实际募资金额为1920.50亿港元(约合1760.89亿元)。其中,共有22家医疗健康企业登陆港交所,首发募资总额(含预计)为248.05亿港元(约合227.43亿元),因部分企业行使超额配售权,实际募资总额为267.51亿港元(约合245.28亿元)。

  在22家上市医疗健康企业中,有5家企业实际募资总额超10亿港元,分别是恒瑞医药、劲方医药-B、映恩生物-B、维立志博-B和MIRXES-B,实际募资金额分别为113.73亿港元、20.93亿港元、18.86亿港元、14.83亿港元和10.86亿港元。

  Wind数据显示,2025年在港交所上市的21家医疗健康企业中(东阳光药为介绍制上市,未进行公开募资),有7只个股公开认购倍数突破千倍。它们分别是长风药业、银诺医药-B、轩竹生物-B、中慧生物-B、海西新药、劲方医药-B和药捷安康-B。

  配售结果显示,长风药业公开认购倍数达6697倍,一手中签率仅0.01%,成为医药股“认购王”。招股书显示,长风药业主要专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首个获批产品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CF017,该药物的商业化推动长风药业收益从2022年的3.4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08亿元。

  2024年同期在港股IPO的7家医疗健康企业公开认购倍数在1.99倍至91倍不等。其中,美中嘉和认购倍数1.99倍,中签率为50.36%。

  Wind数据显示,2025年登陆港股的22家医疗健康企业中,7只千倍认购股全部首日收涨。总体来看,22家企业中有16只上市首日收盘股价上涨,涨幅最高的3只个股分别为银诺医药-B、长风药业和中慧生物-B,首日收盘涨幅分别为206.48%、161.02%和157.98%。

  银诺医药-B的核心产品为治疗糖尿病的依苏帕格鲁肽α,该公司于8月15日登陆港交所,发行价格为18.68港元/股,首日收报57.25港元/股,日涨幅达到206.48%。以一手(200H股)计算,若投资者以发行价买入,当日收盘可浮盈7714港元。

  缘何集中递表?

  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智库Citeline首席分析师周淑华对中新经纬表示,在过去两年香港市场的极低估值环境下,很多渴望上市企业的需求被压抑,随着估值修复,众多企业的上市需求被激活。

  李谦认为,医疗健康企业出现集中IPO现象是内因与外因的共同驱动。首先是窗口期效应,近期出现流动性改善和投资者信心回升的迹象,加之港交所推动“双币种结算”“降低新股门槛”“简化审查流程”等一系列改革,均提升了企业上市的可预期性,不少医疗企业选择在这一阶段“抢窗口”,赶在资本市场情绪转暖期完成融资;其次是企业自身有融资和国际化诉求,经过前期管线研发或产品迭代,不少企业进入临床后期或商业化阶段,对资金需求显著上升,港股市场的国际化属性使其成为中国创新医疗企业出海融资、国际曝光的重要平台。最后是资本策略调整,当估值回调后,市场博弈空间重新打开,许多早期投资人在过去两年经历了退出受阻,如今在市场回暖信号出现后,急需通过IPO实现部分流动性。

  展望未来,根据德勤中国9月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内地及香港IPO市场回顾与前景展望》,其预料今年全年香港将有超过80只新股上市融资2500亿至2800亿港元。除了以A+H的新股为主导外,医疗及医药公司、特专科技公司和消费板块的公司上市也会成为市场的亮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表示,港股的火热行情有望持续,政策利好、市场需求增长、技术创新驱动等因素将支撑医药企业的火热行情。医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GLP-1类药物、ADC药物等的发展,将为医药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不过,邓勇提到,也需注意部分板块内部龙头公司估值已经反映短期乐观预期,需警惕回调压力。同时,关税政策扰动与地缘风险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对医药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港股医疗健康企业赚钱效应能否持续,周淑华表示,医药企业的基本面,从过去多年的创新故事逐渐落地为创新现实落地和能力证实的体现,交易从曾经的过热泡沫期过渡到了偏行业底层逻辑的理性价值判断上。现在出海交易不断,确实给了二级市场更多的信心,整体预期上比前两年更好。药企真正的赚钱效应在未来,不在当下。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董文博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5]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10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