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正文

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近四千家,网贷平台到底怎么了?

2017-10-25 14:55:46 中新经纬

  作者 杨东(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一段时期内,P2P行业野蛮生长,呈现出“快、偏、乱”的现象,一是规模增长势头过快,二是业务创新偏离轨道,三是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根据网贷之家9月报显示, 截至9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2004家,相比8月底减少了61家。9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共有70家,其中问题平台44家(跑路12家、提现困难31家、经侦介入1家),停业平台25家、转型平台1家。截至9月底,全行业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达到3925家。

  P2P网贷平台怎么了?

  P2P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是推动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具有满足小微投融资者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竞争、提高市场透明度的作用,并发挥着分散金融风险、回归金融本质的功能。但是,目前出现了P2P 信用风险规制失灵,催生刚性兑付和过度依赖担保的情况,加剧信息不对称,反而增加了 P2P 交易的信用风险。

  最初的P2P网贷模式是由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基于借贷双方的需求进行撮合。借贷双方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平台是采用不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不提供担保的纯信息、纯线上的营运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平台居中向借款者和贷款者双方提供信息,并进行撮合,因此它与双方之间存在居间合同关系;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由借贷而产生借贷合同关系。但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刚性兑付等情况存在,一些P2P逐渐变化为信用中介,为借贷双方提供担保,并存在资金池、期限错配等问题。作为信用中介的P2P一方面无法与作为正规金融的银行等信用中介竞争,存在经营不善等问题;一方面又因为监管不充分,导致道德风险频发。这些P2P网贷平台产生了异化,并逐步滋生了金融犯罪等问题。

  针对P2P市场存在的问题,监管部门进行全面的整治活动,并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办法,包括《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新规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突破,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外部监管与行业自律缺一不可

  上述提及的监管整治措施已经极大改观了P2P市场的面貌,但毕竟P2P市场问题较为复杂,仍需要一定时间继续整顿,进一步治理相关问题。在未来P2P市场监管方面,我认为有两项重点:

  一是要加强技术驱动型监管。事实上,金融市场风险集中、价格形成过程难以预测及监管失灵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降低了信息供给成本,可缔造一个公开而透明的市场价格形成过程。金融科技巨大的生命力,也来自其在提高交易透明度方面的优势。

  二是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是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过程中,投融资风险与收益存在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二者之间相作用结果的不同,使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融资者利用信息优势,对投资者收益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风险端,以金融资产为作用对象;在收益端,以投资者对金融资产风险的承受能力为作用对象。实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与金融资产风险的匹配,是金融法风险规制的另一主要逻辑。而投资组合理论以资产集合和风险分配为分析对象,其对投资者风险的承受能力与金融资产风险的匹配性问题,影响深远。

  以上两条进路需要加以融合:必须以消费者保护为重心,更加强调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完善信息工具的风险规制作用,建立事前监管预警检测体系,突出大数据的监管。

  P2P平台也应积极拥抱监管,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

  其一,完善合规和风险控制。从实践来看,注重合规和风险控制的平台目前大多数的经营状况都较为良好。风险控制是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平台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其二,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与教育是平台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行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金融消费者对行业有信心,行业才能永续发展,实现共赢与普惠。

  其三,提高平台的专业度与技术化。平台本身应当术有专攻,大多数平台应当转型专注于某个具体领域,更多的经验和更多场景化的专门数据都有助于提高平台的风控能力。一些专注于保险、农业等专门领域的P2P平台发展情况也都不错。同时,平台也应当发挥灵活性,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风控与业务能力。

  其四,回归普惠金融定位,更好的满足中小微企业和普通金融消费者的需求。P2P网贷平台应当回归小额、普惠,服务于均衡发展的时代命题。普惠金融市场本身也是P2P的优势所在,可以实现与大型正规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竞争,促进行业更好的发展。(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杨东,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黄钰琳)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