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新经纬>正文

20亿张银行卡“沉睡”中,该妥善处理了

2017-10-26 19:05:48 中新经纬

  凭银行卡存取工资款、刷银行卡消费、用银行卡转汇账乃至信用消费,这在中国不过十几年的事,我们一度为进入“卡时代”而欣喜。然而,在人们享受“卡时代”金融服务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沉睡卡”的日益积累。

  作者 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所谓“沉睡卡”,指的是在6个月内未发生主动金融交易,包括消费、存取现和转账交易的。前不久,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一个数据,截至2016年底,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到了63.7亿张,按照2016年末内地总人口13.8亿人计算,每人持有的银行卡数量将近5张,而累计活卡量只有41.8亿张,“沉睡卡” 21.9亿张,已经占到了1/3。也就是说,每人持有的“沉睡卡”基本达到2张。

  “沉睡卡”存在什么风险?

  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普通人从过去办的银行纸质折子到如今的银行卡,为了生活工作方便,基本上都要办好几张。随着银行业务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不同的商业银行又推出各项绑定性服务,特别是理财功能的增加和信用消费的拓展,一家一户办理若干张银行卡,是再普通不过的事。而问题就在于,卡多了,我们经常使用的也就几张,时间长了,不少卡就进入了“休眠”状态。“沉睡卡”对银行和客户来说,实质上都是冗余账户或无效账户。

  “沉睡卡”的大量累积,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是管理“沉睡卡”费时费力,长期占用银行部分人力资源,加剧了银行的业务负担,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成本;二是长期闲置银行卡,也增加了不少金融隐患。我们常有耳闻,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张身份证办理大量银行卡或者利用他人的“沉睡卡”作案。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外包服务商等成为了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部分第三方机构违规留存银行卡磁条数据等问题突出。而通过“沉睡卡”获取这些记录着持卡人身份证等重要信息的磁条,就成为不法分子犯罪的重要手段;三是“沉睡卡”的存在,也让用户付出了更多的管理精力,增加了用户的信息泄露及其他权益受损的风险。

  因此,为减轻银行的服务负担,堵住管理服务漏洞,降低侵权以及犯罪风险,维护用户合法权益,清理“沉睡卡”乃当务之急。去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大银行应当对同一存款人开户数量较多的情况进行摸排清理,要求存款人作出说明,核实其开户的合理性。对于无法核实开户合理性的,要求银行引导存款人撤销或者归并账户,或者采取降低账户类别等措施。

  自今年7月15日开始,为了账户安全保障,不少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长期未使用且账户余额为零的银行卡进行销户处理,并设立一些标准对存款人运用账户分类机制,可以让客户合理存放资金,保护资金安全。但是,在清理“沉睡”银行卡的销卡合并等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守契约原则,也必须尊重用户合法权益。银行在清理“沉睡卡”时,要与用户协商一致,征得用户的同意,让用户自愿选择,而不能为了图省事、赶进度,发个清理公告了事。

  金融科技创新催促银行业服务变革

  其实,清理“沉睡卡”,随着金融科技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起来已经不是难事。而清理“沉睡卡”背后的催生银行服务的大提升、金融技术的大变革、金融监管的大覆盖,才是问题的本质。

  最近,十分火热的“刷脸支付”,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和人脸识别技术完成支付交易,这让金融服务实现了一个大跨越。在金融技术革新和金融信息共享时代,作为一项传统金融业务的银行卡业务一旦与与现代信息基础高度融合,必然带来银行卡支付业务的变革。

  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快捷支付方式进行线上支付。移动支付更是将线上线下相结合,集行业应用于一体。客户出门不再需要带多张银行卡,不需要再带大量零钱,不带银行卡,公交卡,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所以说,商业银行在扮演传统账户管理的角色同时,更应该扩展服务模式,在发卡上适应新的要求,突出产品新的特性,从产品、渠道等方面积极创新银行卡支付业务。服务综合性和系统安全性,保证银行卡支付业务的健康高效发展。

  当然,金融技术再发展,银行作为现代服务业,还是服务为本,这就要求银行更要以便捷性满足客户良好体验需求、以综合性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以安全性满足客户放心用卡的需求,既解决好银行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更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心、放心、可持续的用卡环境,从而共同促进银行卡支付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副社长,经济学博士,兼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事务和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智库研究员。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编辑:熊家丽)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彩财经资讯。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备17012796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13525309 报料邮箱(可文字、音视频):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经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